广告语中歧义的认知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一民;歧义结构的歧义度[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季英奎;汉语歧义广告的认知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荣征;浅谈广告英语中双关语、杜撰词、仿拟、明喻和暗喻的翻译[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邓海峰;“每+数量+VP”和“每隔+数量+VP”的研究述评[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3 尤庆学;歧义度的调查与分析[J];汉语学习;2000年05期
4 倪景亚;英语歧义现象与英语双关语[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5 何玉敏;英语中歧义现象的妙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吴飒;歧义的语用观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7 沈阳;数量词在名词短语移位结构中的作用与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01期
8 朱诗花;广告语言的诗化:意境与修辞[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王君明,陈永明;惯用语理解的心理语言学研究[J];心理科学;1998年01期
10 张景华;广告翻译的目的论[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丹;;模糊语言在广告中的运用及其作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2 涂晶晶;;广告中的隐喻观[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3 李瑞河;;双关广告语的审美效果及存在的问题[J];学语文;2011年03期
4 夏傲婷;;广告语之美及其翻译的美学策略[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孙欣;酒路;;现代广告语研究[J];艺术探索;2011年03期
6 徐桂英;;广告语中成语旧词重组的认知语义学分析[J];考试周刊;2011年43期
7 赵鸣;;“N_1+N_2”偏正式结构及其相关歧义理解的认知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高全;;广告语仿拟现象探析[J];文教资料;2011年26期
9 郑雅文;;中美广告语言特色比较[J];现代交际;2011年06期
10 杜兆金;;多元文化对语言歧义理解及运用的影响——以新疆农业垦区为例[J];农业考古;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谢春荣;;广告语制造修辞幻象的四种修辞手段[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穆育枫;;从词译、释译和拟译看广告语翻译的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3 周建民;;广告语体与文艺语体的相互影响渗透[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4 吕禾;;仿拟在流行[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晓辉;;语义双关修辞解读中的隐喻思维与认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大奎;;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刍议[A];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余洪波;;翻译本质及文化差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寇金凤;;浅析用于商业宣传的谐音仿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史可法;浅议广告语中的美学艺术[N];中华新闻报;2007年
2 陈霞;基于商业噱头的谐音语当止[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沈峰;“好色之涂”可以休矣[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记者 王彬 实习生 宋萍;规范使用文字 展示文明形象[N];济南日报;2006年
5 张娣;文字游戏难登大雅之堂[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6 文/沈峰;规范汉字使用的有力回应[N];贵州政协报;2003年
7 陈文安;本土化与国际广告翻译[N];文艺报;2006年
8 沈峰;规范汉字使用的有力回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9 临汾市电视台 刘艳;关注生活中语言与思维的关系[N];山西科技报;2004年
10 林怡君 (台北);台湾流行语大解析[N];世界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超文;汽车广告语中形容义词语语义谱系及其价值诉求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2 葛丽萍;广告语中的预设分析[D];郑州大学;2004年
3 朱永红;认知视角下商业广告语的模糊性[D];信阳师范学院;2010年
4 张红月;基于符号指表模式的可口可乐广告语构成特点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韩娟;基于美学理论基础上的广告语翻译的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6 蔡晓红;广告语中的预设与含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郭岚;广告语中对读者的心理顺应[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8 谢春荣;论广告语修辞幻象[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高哲静;广告语中的含糊现象分析[D];山西大学;2003年
10 汤欣;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广告语的特征[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本文编号:25625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62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