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词“或”与“或者”的使用差异及其制约机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英哲,卢卓群;汉语连词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2 储泽祥;谢晓明;;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2期
3 周有斌;“或者”与“或”的差异[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周有斌,邵敬敏;“或者”单用、双用与多用的条件制约[J];语文研究;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朱军;史沛沛;;程度补语“死”与“要死”的共性与差异[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何鑫;;从“元曲四大家”杂剧看连词“怕”的语法化[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5期
4 陈鸿瑶;吴长安;;“也”字独用语篇衔接功能的视角化阐释[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尹海良;;现代汉语方位类后缀“-头”和“-面”的认知考察[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张莉;;试析近代汉语假设类连词的使用特点[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6期
7 罗耀华;柳春燕;;《语言学概论》课程创新教学尝试[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聂丹;;《水浒传原本》同素异序副词讨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曾晓洁;隋前汉译佛经复音连词概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于立昌;;汉语动量词产生时间问题再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方向红;宋春阳;;介连兼类词“以”的句法语义区别特征及消歧策略[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翠珠;汉语人称代词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肖任飞;现代汉语因果复句优先序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永超;元明时期汉语代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王淑华;晚唐五代连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张莹;近代汉语并列关系连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唐燕玲;现代汉语小句内疑问代词同现情况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金御真;汉语被动表示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周四贵;元明汉语介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陈鸿瑶;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吉艳;汉语新词语词群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新友;类词缀“度”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2 戈春燕;现代汉语词典连词标注实证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3 李娜;“V他个……”结构的形成及其相关问题[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宋青;《醒世姻缘传》连词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5 刘姝s,
本文编号:2565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65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