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现代汉语单音色彩词的类别探讨

发布时间:2019-11-25 09:47
【摘要】:从色彩词动态产生发展的角度来观察,现代汉语中单音色彩词类型很丰富,既有古今一致均表示色彩范畴的色彩词,这类色彩词又分为两类:一是色彩范畴一直固定的,每个词语都表示某种固定的色彩范畴;二是色彩词表示多个色彩范畴。也有现代已经不再使用的历史古词。还有后代才产生的由指物发展到表示特定色彩范畴的色彩词、含有非彩信息的一些色彩词以及语义偏移而产生的色彩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姚小平;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01期

2 苏向红;;新兴颜色词语的特点及其成因[J];修辞学习;2008年04期

3 李红印;汉语色彩范畴的表达方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峰;谈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范畴[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张婧;王永乐;;英汉颜色词象征意义浅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3 许媛;;基于语料库基础上的王尔德童话“色彩美”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高华;;汉语中“惯用色名类”指色词的认知语义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张明杰,张继英;色彩词及其成语(习语)在英汉语言中的意义及差异[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6期

6 拓欣;;The Universality and Individuality of Red Color in Languages[J];海外英语;2011年09期

7 潘峰;;释“青”[J];汉字文化;2006年01期

8 周晟;;汉日基本颜色词的异同分析[J];汉字文化;2009年03期

9 潘峰;李锂;;红色文化义初探[J];汉字文化;2009年05期

10 陈晓楠;徐毓;;颜色词“blue”与“蓝”在英语、汉语中的地位差异及其根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红印;;颜色词的收词、释义和词性标注[A];中国辞书论集2001[C];2001年

2 俞红秀;;汉语基本颜色词联想意义之“两柄”修辞探析[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肖世孟;先秦色彩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武金勇;先秦两汉绘画颜料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廖正刚;英汉基本颜色词跨范畴现象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6 侯立睿;古汉语黑系词疏解[D];浙江大学;2007年

7 程绍华;中西现代作家创作的色彩观照与读者接受[D];吉林大学;2009年

8 栾妮;《红楼梦》中的修辞造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赵晓驰;隋前汉语颜色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铮;英汉比喻类颜色词语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范诗言;成语颜色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艳艳;英汉基本颜色词义的跨文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林桦;汉英基本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对外汉语教学对策[D];暨南大学;2010年

5 周磊;化妆品广告语言特色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江德能;颜色词“红”及语素“红”参构语词的语义—修辞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兰信;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看英汉基本颜色词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蓉;从目的论角度看《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红字的翻译[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马丽娜;大学生气质类型与微型轿车色彩偏好及意象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10 徐薇;新兴商业颜色名称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姚小平;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01期

2 刘峰;主观化、新颖化、形象化:手机颜色命名的特点[J];修辞学习;2005年05期

3 符淮青;;汉语表“红”的颜色词群分析(上)[J];语文研究;1988年04期

4 符淮青;;汉语表“红”的颜色词群分析(下)[J];语文研究;1989年01期

5 李红印;颜色词的收词、释义和词性标注[J];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红梅;;现代汉语动词带宾语“被”字句分类初探[J];长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韩建奇;;基于多视角下的现代汉语感叹句分析[J];语文学刊;2008年10期

3 邹海清;;从时间副词的功能看其范围和类别[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01期

4 方胜;张帆;;《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中的时间副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巴特尔拜·欢尼西拜;;浅谈现代汉语量词的分类搭配[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王小敏;;《水浒传》中量词用法摭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7 娄博;;浅析不能被强势程度副词“很”修饰的形容词[J];文教资料;2009年21期

8 蔡丽;;现代汉语中程度补语的范围及类别[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张春超;口误现象类型、原因及对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刘春芳;;英语拟声词的修辞功能及汉译策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现瑶;付莉;;《人民日报》50年来文章标题的语言变化[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李志江;;谈现代汉语通用字部首的定位[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3 徐德宽;;现代汉语双宾构造中两个宾语的题元角色[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应学凤;;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音义象似性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振宇;陈振宁;;怎样计算现代汉语句子的时间信息[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文贵良;;文学汉语:现代想像与当代生长[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7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中启后性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8 王萌;俞士汶;段慧明;孙薇薇;;基于语料统计的现代汉语量名搭配研究[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10 陈群秀;李坚;王健;;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语义分类词典的设计与实现[A];辉煌二十年——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顾威;沈阳重新设置建筑企业资质类别[N];工人日报;2000年

2 ;攀岩的类别[N];信息时报;2002年

3 记者 方天;50家市场半年交易410亿[N];扬州日报;2011年

4 陆龙生;对欧盟纺织品配额招标类别市场分析[N];中国纺织报;2001年

5 北京师范大学 邓 峗;《言有所为——现代汉语语用分析》读后[N];中国信息报;2005年

6 刘醒龙;汉语的遗憾与希望[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栋;类别管理:大社大店的营销合作[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免检产品类别目录[N];中国质量报;2002年

9 徐通锵(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词典与规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10 北京大学教授 苏培成;促进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海良;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红军;共生与互动[D];山东大学;2007年

4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龙长权;类别对归纳的支持与限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安美娜;现代汉语高频语素复合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张斌;现代汉语附缀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8 马春华;现代汉语欧化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孙凡;现代汉语结果体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刘街生;现代汉语同位组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乌兰;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双音节形容词三分法分类教学理论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2 高俊霞;现代汉语方式宾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伍靖;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4 齐丽娟;现代汉语泛义动词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夏军;现代汉语省略系统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6 刘琼;鲁迅的翻译和中国现代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凌;现代汉语语序与修辞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白金莲;以蒙古语为母语的学生汉语学习中的离合词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9 曾凡云;副词在通知类行政公文中的运用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明琴;现代汉语性质词的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656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656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3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