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西双版纳傣语空间方位隐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4 06:51
【摘要】:利用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及莱文森的空间参照框架理论能够进一步弄清人类是如何将自身对空间方位的体验逐渐形成概念后又投射到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上,尤其是对抽象事物或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认知上。同其他民族一样,傣族在其认知活动中,首先通过感知觉的感知能力学会了空间定位,使用方位词,对空间概念化,随后又将大脑中业已概念化的空间方位隐喻投射到其他事物上,使它适合其他语义域。具体说来,就是将空间方位隐喻中的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后、里外、中心、远近、高低等具体空间方位投射于情绪、行为、数量、身体状况、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方经民;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质富;有关“人性”与“共同人性”的几个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2 魏国英;女性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张晔;徜徉在大自然中的人——谈卢梭“回归自然”的思想与华兹华斯自然诗[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4 郑元景,余章宝;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双向维度[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5 郑忆石;“一元决定”与“多元决定”——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矛盾观的解读[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李正华;“泛法律主义”思潮中的道德失缺[J];当代法学;2002年04期

7 于金富,王胜利;从《资本论》结构重新认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8 王国刚;关于虚拟经济的几个问题[J];东南学术;2004年01期

9 闵卓;西方人文思想对于现代高科技的催生——兼谈西方社会文化特点[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10 王懿之;再论傣、泰、掸民族的源流[J];东南亚;199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春美;基因不能做什么——现代基因技术的伦理思考[D];复旦大学;2003年

2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马传兵;经济全球化与无形资本扩张[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4 薄贵利;中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熊祖辕;中国失业治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姜鑫;论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关系的和谐性[D];吉林大学;2005年

7 刘同君;守法的伦理学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于智敏;中医学之“毒”的现代诠释[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9 周波;知识交易及其定价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伍俊斌;公民社会建构的基础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皖林;现代汉语人体方所表达形式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吕晓娟;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比较英汉空间隐喻[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3 陈新坤;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文化特质[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葛新;方位词“上”、“下”的意义及其演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肖妤;论刑事诉讼中的经验法则[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6 白正府;教育选择风险及其规避[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胡成建;关联交易中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王欣;论可持续科技创新[D];吉林大学;2004年

9 王秋梅;理性逻辑与科学方法[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姜海燕;朝汉空间概念的隐喻对比[D];延边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方经民;;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J];中国语文;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罕富珍;;傣语教育的问题与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2 戴红亮;;傣语语料库中现代汉语借词分析[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3 张公瑾;;傣族经典文字考源[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邹启宇;语言是无须“保卫”的[N];南方周末;2010年

2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06级 李琦;语言与社会的关系[N];江苏经济报;2009年

3 李青;拯救宁洱少数民族语言刻不容缓[N];云南政协报;2010年

4 赵学瑛 曹馨 邱培刚;云南:13种少数民族语言宣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戴庆厦:和谐语言生活的保障[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保明所;西双版纳傣语中的巴利语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吴东海;傣语四音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游诗佳;由勐润傣语的变迁看傣族文化的流失[D];云南大学;2010年

2 曾宪华;汉语空间方位隐喻及其在英语中的相应表达形式[D];延边大学;2003年

3 赵媛;西双版纳傣语句末语气词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4 贾琳瑛;金平傣语量词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2年

5 赵美芳;腾冲傣语形容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赵海艳;云南省景洪市曼迈小学傣汉双语文教学实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杨琴芳;新平傣雅语句末疑问语气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周国平;新灵壮语和曼谷泰语同源词(名词)的词义差异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9 李雁芳;新平花腰傣的乳名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09年

10 张燕;时间隐喻的认知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869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869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4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