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对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的大学演讲的元话语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12 18:58
   系统功能语言学最早由J.R.Firth提出,包括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M.A.K.Halliday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并在2000年指出所有语言包括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1959年,Zellig Harris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元话语模式。目前,系统功能语言学广泛应用于语篇分析。Zellig Harris认为元话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仅能帮助读者掌握文章的组织脉络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而且还能建立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元话语已经成为语篇分析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大量研究主要以元话语应用于写作、商务信函和学术论文写作等研究中,而应用元话语进行演讲分析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在大学演讲方面,在中美大学演讲中元话语的对比分析研究十分罕见。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对习近平和奥巴马的大学演讲作元话语对比分析。本文主要以Hyland(2005)人际元话语模式作为理论基础,研究以下三个主要问题:(1)习近平大学演讲中元话语的分布和特点是什么?(2)奥巴马大学演讲中元话语的分布和特点是什么?(3)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习近平和奥巴马大学演讲中元话语的异同是什么?本文分析采用的语料为12篇大学演讲稿,其中有六篇选自奥巴马的大学演讲,6篇选自习近平的大学演讲。首先,研究通过对这12篇中英大学演讲中的元话语使用情况进行频数统计并通过卡方检验考查元话语资源的总体分布以及互动式元话语和引导式元话语资源的分布特点以及中英文元话语资源使用的异同以阐释元话语如何表征语篇意义和人际意义研究结果发现:1)在习近平大学演讲中,增强语,自我指称语和态度语居前三位。增强语的使用体现出习近平主席对自己的观点、外交政策充满信心,同时坚定了听众的信心。自我指称语“我”体现了习近平主席个人感受,缩短了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且,“我”有利于演讲者阐述立场,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体现出习近平主席亲民的演讲风格。态度语“诚挚”“高兴”体现出习近平主席对听众的友好态度,有助于建立演讲者和听众的友好关系。2)在奥巴马大学演讲中,自我指称语,过渡语和介入语的使用居前三位。自我指称语的使用拉近了演讲者和听众的距离,让听众更容易接受演讲者的政治主张和观点,体现出奥巴马在大学演讲中演讲者和听众进行了良好的互动。过渡语“and”、“so”和“but”将语篇衔接、连贯,并且衔接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体现出英语语言特点。介入语“you”让听众参与到演讲中来,把听众和演讲者处于同一地位,在演讲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地互动。3),元话语资源普遍存在于习近平和奥巴马的大学演讲中,其中奥巴马使用元话语的频率高于习近平。同时,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两个数据库中的互动式元话语远高于引导式元话语,两个数据库中引导式元话语和互动式元话语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两个数据库中元话语子系统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习近平大学演讲中,增强语、自我指称语和态度语居前三位,而在奥巴马大学演讲中,自我指称语、过渡语和介入语的使用居前三位。上述研究结果对元话语研究和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理论方面,本文丰富了元话语在中英文大学演讲体裁的研究,为以后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实践方面,本文帮助教师及学习者掌握元话语在中英文大学演讲中的分布及应用以便更好接受演讲内容。
【学位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H311.9;H11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Purpose of the Study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4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y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Metadiscourse
        2.1.1 Definition of Metadiscourse
        2.1.2 Classification of Metadiscourse
        2.1.3 Functions of Metadiscourse
        2.1.4 Studies on Metadiscours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2.1.5 Summary
    2.2 Public Speech
        2.2.1 Political Speech
        2.2.2 Features of Political Speech
        2.2.3 Purpose and Functions of Political Speech
        2.2.4 Previous Study of Political Speech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2.2.5 Previous Study of University Speech
    2.3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Present Study
    3.1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3.1.1 Interpersonal Function
        3.1.2 Textual Function
    3.2 Metadiscourse Resources and Its Representation of Interpersonal Meaning andTextual Meaning
        3.2.1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terpersonal Metadiscourse Interpersonal Meaning.
        3.2.2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terpersonal Metadiscourse and Textual Meaning
    3.3 Summary
Chapter Four Research Methodology
    4.1 Research Questions
    4.2 Research Data
    4.3 Research Procedures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5.1 Distribution of Metadiscourse in Two Speech Corpora
        5.1.1 Distribution of Metadiscourse in Obama’s Speech Corpus
        5.1.2 Distribution of Metadiscourse in Xi Jinping’s Speech Corpus
    5.2 Comparison of Metadiscourse Resources between Two Speech Corpora
        5.2.1 Overall Comparison of Metadiscourse between Two Speech Corpora
        5.2.2 Comparison of Each Subcategory of Metadiscourse between Two SpeechCorpora
        5.2.3 Summary
    5.3 The Representation of Textual Meaning via Interactive Resources
        5.3.1 Transitions
        5.3.2 Frame Markers
        5.3.3 Endophoric Markers
        5.3.4 Evidentials
        5.3.5 Code Glosses
    5.4 The Representation of Interpersonal Meaning via Interactional Resources
        5.4.1 Hedges
        5.4.2 Boosters
        5.4.3 Attitude Markers
        5.4.4 Self Mentions
        5.4.5 Engagement Markers
Chapter Six Conclusions
    6.1 Major Findings
    6.2 Implications
    6.3 Limitations
    6.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Academic Achievement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晓丽;;元话语视角的英汉旅游语篇人际代词分析[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2 孙明明;;功能语言学视阈下的元话语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12期

3 张晴;;元话语意识在口译中的核心策略及译例[J];文教资料;2012年18期

4 杨秀云;;元话语的模式分析及对日语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8年05期

5 王湘;刘金明;;英汉学术著作前言中的互动元话语对比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11期

6 夏蓓洁;;基于集合论的政治语篇人际性元话语资源配置与效应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7 邹积会;;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元话语的特征分析及互动式课堂的建构[J];校园英语;2018年17期

8 张玉宏;;英、汉法律文本的语法元话语考察[J];华中学术;2016年03期

9 王瑶;;特朗普和希拉里在竞选辩论中元话语使用对比研究[J];青春岁月;2017年13期

10 黄威玮;;男性与女性在英语写作中的元话语使用比较初探——以华东理工大学英语系三年级学生为例[J];山西青年;2017年1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高健;英语元话语的人际—修辞功能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2 王强;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英语学术语篇中元话语对主体间性的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张玉宏;汉语立法语篇的元话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施仁娟;基于元话语能力的汉语话语标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胡春华;学术讲座中元话语的语用学研究:顺应—关联路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闫涛;中国英语教师课堂元话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朱玉山;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文本中元话语使用和分布特征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余玲丽;引言与结论的呼应:基于英汉博士论文体裁的元话语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杨彬;话题链语篇构建机制的多角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鸿桃;英汉自然科学期刊论文结论部分元话语及体裁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19年

2 马静语;人际关系管理视角下初中英语教师课堂元话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年

3 张滢;中美例行记者会中互动元话语对比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年

4 赵静;中美IT企业致股东信互动元话语对比分析[D];安徽大学;2019年

5 张冬芸;基于语料库的高中慕课英语教师元话语使用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6 李萍;高二学生英语记叙文写作中元话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7 王健美;中美政治演讲中互动元话语对人际意义实现的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8 王思琦;英汉论文中互动元话语对人际意义建构的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9 金心悦;汉语电视访谈中的元话语研究[D];暨南大学;2018年

10 蒋永芳;中美大学生同主题英语作文中的元话语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38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838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a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