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语昌都片方言中古入声字今读特点与演变规律
发布时间:2023-02-08 11:01
昌都片赣语是赣语在江西境内的分片之一。同赣语其他片区方言相比较,昌都片赣语中中古入声发展演变很有特色。昌都片赣语中古入声调类演变条件有声母清浊、古声母送气与否、韵摄来源。从地理分布来看,北部方言入声字舒声化进程快于南部方言;从语音系统内部来看,不同声母的入声字舒声化进程也有差异,大多数方言浊入字先于清入字发生舒声化演变,浊入声字舒声化演变以归向阳去调为常。都昌小片清入声字舒声化演变以归向阴去调为常,浊入声字今读存在读阳去、阳平等多种演变趋向。昌都片赣语中古入声字今读韵尾分布类型有新建长堎型、都昌阳峰型、德安蒲亭型等三大类。入声字今读韵尾因古声母来源不同而舒化进程不同,韵尾音值因音节内前置元音而演变途径多样化。昌都片赣语入声字韵尾今读类型既有历史发展的传承性,又有区域性创新,入声字韵尾特点初现于宋代,其中[-t]韵尾至[-l]韵尾音变至今仍处在词汇扩散阶段。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 中古入声字今读调类及分布
(一)全部读入声调
1.5个入声调
2.4个入声调
3.3个入声调
4.2个入声调
5.1个入声调
(二)部分字读入声调,部分字读舒声调
(三)全部读舒声调
二 中古入声韵尾今读类型及分布
(一)新建长堎型
1.A类韵尾为[-t],B类韵尾为[-k]
2.A类韵尾为[-t],B类韵尾为[-?]
3.A类韵尾为[-l],B类韵尾为[-?]
(二)都昌阳峰型
1.A类韵尾为[-t],B类韵尾为[-k]
2.A类韵尾为[-t],B类韵尾为[-?]
3.A类韵尾为[-l],B类韵尾为[-k]
4.A类韵尾为[-l],B类韵尾为[-?]
(三)德安蒲亭型
三 中古入声字演变发展特点
(一)演变发展呈现丰富多样化特点
1.入声字舒声化后在调类归向上呈现多样化
(1) 清入字今读入声调,浊入字今读阳去调
(2) 全清入字今读阴入甲调,次清入字今读阴入乙调,浊入字部分今读阳平调、部分今读阳去调,个别字今读入声调
(3) 全清入字今读入声调,次清入字今读阴去调,浊入字部分今读阳平调、部分今读阳去调,个别字今读入声调
(4) 全清入字今读阴去调,次清入今读入声调,浊入今读阳去调
(5) 清入字今读阴去调,浊入字今读阳去调
2.入声字韵尾发展多样化
(1)入声韵尾因前置元音不同而相异
(2)入声字韵尾今读演变途径多样化
(二)入声字发展呈现区域不平衡性
1.入声字舒声化速度进程不一
2.入声字韵尾因声母不同舒化进程不同
四 中古入声字今读层次分析与成因分析
(一)中古以后昌都片赣语入声韵尾演变进程慢于赣语内部其他片区方言
(二)昌都片赣语入声字今读塞尾按古韵摄分合的特点初现于宋代
(三)昌都片赣语古入声字塞尾今读边音化现象属于晚近的区域性创新
五 结语
本文编号:3737887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 中古入声字今读调类及分布
(一)全部读入声调
1.5个入声调
2.4个入声调
3.3个入声调
4.2个入声调
5.1个入声调
(二)部分字读入声调,部分字读舒声调
(三)全部读舒声调
二 中古入声韵尾今读类型及分布
(一)新建长堎型
1.A类韵尾为[-t],B类韵尾为[-k]
2.A类韵尾为[-t],B类韵尾为[-?]
3.A类韵尾为[-l],B类韵尾为[-?]
(二)都昌阳峰型
1.A类韵尾为[-t],B类韵尾为[-k]
2.A类韵尾为[-t],B类韵尾为[-?]
3.A类韵尾为[-l],B类韵尾为[-k]
4.A类韵尾为[-l],B类韵尾为[-?]
(三)德安蒲亭型
三 中古入声字演变发展特点
(一)演变发展呈现丰富多样化特点
1.入声字舒声化后在调类归向上呈现多样化
(1) 清入字今读入声调,浊入字今读阳去调
(2) 全清入字今读阴入甲调,次清入字今读阴入乙调,浊入字部分今读阳平调、部分今读阳去调,个别字今读入声调
(3) 全清入字今读入声调,次清入字今读阴去调,浊入字部分今读阳平调、部分今读阳去调,个别字今读入声调
(4) 全清入字今读阴去调,次清入今读入声调,浊入今读阳去调
(5) 清入字今读阴去调,浊入字今读阳去调
2.入声字韵尾发展多样化
(1)入声韵尾因前置元音不同而相异
(2)入声字韵尾今读演变途径多样化
(二)入声字发展呈现区域不平衡性
1.入声字舒声化速度进程不一
2.入声字韵尾因声母不同舒化进程不同
四 中古入声字今读层次分析与成因分析
(一)中古以后昌都片赣语入声韵尾演变进程慢于赣语内部其他片区方言
(二)昌都片赣语入声字今读塞尾按古韵摄分合的特点初现于宋代
(三)昌都片赣语古入声字塞尾今读边音化现象属于晚近的区域性创新
五 结语
本文编号:37378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737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