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的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建构
本文关键词:“不过”的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建构
【摘要】:"过"在古代汉语中是谓词性成分,表示"时间、空间距离上的经过",突显客观义。"不过"是否定词"不"与"过"构成的否定结构,前后属状中关系。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过"发生了词汇化,由"不超过某一限制"引申出"仅仅"、"只"等表示说话人态度、情感的主观义。在前后小句语义方向不一致的语境中,"不过"衍推出转折义,由副词转变为连词,是说话人用以调控听话人认知状态的语言手段,体现交互主观性。从否定结构到副词再到连词,"不过"经历了一个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建构的过程。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不过” 主观性 交互主观性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YY125)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本文主要讨论现代汉语中“不过”的以下用法:(一)“不过”是否定词“不”与谓词性成分“过”构成的否定结构,是对“过”的否定。例如:(1)来休斯顿之前,我对圣诞节以及美国人如何庆祝知道一些,但我们家从来不过。(二)“不过”是词汇化了的、具有独立意义的单位。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董秀芳;论句法结构的词汇化[J];语言研究;2002年03期
2 张谊生;“就是”的篇章衔接功能及其语法化历程[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董秀芳;“是”的进一步语法化:由虚词到词内成分[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2 牛顺心;;普通话中致使词的三个语法化阶段[J];社会科学家;2007年03期
3 唐子恒;也谈汉语词复音化的原因[J];文史哲;2004年06期
4 张治;“所以”凝固成词的途径——由介词结构到连词的过程探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5期
5 李宗江;;去词汇化:“结婚”和“洗澡”由词返语[J];语言研究;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middle construction)”——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牛顺心;汉语中致使范畴的结构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艳;现代汉语“是”字结构与语用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方向红;基于内涵逻辑的现代汉语连接词及关联句式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何文忠;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琳;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气副词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春相;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翟燕;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娟;副词“就”的语法化历程及其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黄红梅;汉语线性表达中的层级关系标记[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3 王丹;典故词语的词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刘丽宁;亚洲地区汉语学习者“是”字句习得情况调查与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王蕊;单双音节同义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6 林君峰;现代汉语派生构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灿群;“就是”开头句的多角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谭惠敏;“不得不”与“不能不”的辨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9 林卫清;表空间方向的“V着”类介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铁范;现代汉语方式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董秀芳;“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粘合现象[J];当代语言学;2003年01期
2 董秀芳;古汉语中的后置词“所”——兼论古汉语中表方位的后置词系统[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3 储泽祥,谢晓明;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2期
4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5 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J];语言科学;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尹洪波;否定词与副词共现的句法语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宜金;王晓燕;;话语中“吧”的交互主观性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王敏;杨坤;;交互主观性及其在话语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3 孙利萍;;应答语“还行”的运用[J];新闻爱好者;2011年06期
4 张旺熹;姚京晶;;汉语人称代词类话语标记系统的主观性差异[J];汉语学习;2009年03期
5 张振亚;王彬;;应答语“那是”的语用环境及效果——空间指示的隐喻及主观性的进一步发展[J];修辞学习;2009年03期
6 张滟;;构式“XAY let alone B”与“X(连)A都/也Y,更不用说/别说B”的语义—句法界面研究——基于“交互主观性”认知观[J];中国外语;2010年01期
7 张滟;;“事态限定”句法语义研究——基于“交互主观性”认知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3期
8 徐晶凝;;语气助词“呗”的情态解释[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03期
9 张旺熹;李慧敏;;对话语境与副词“可”的交互主观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2期
10 张滟;;“X(连)A都/也Y,更不用说/别说B”框架下的“连”字结构语义—句法界面研究——反观汉语句法类型与语义类型的联系[J];外语教学;201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钟慧;从心理空间理论看指示语的交互主观性[D];西南大学;2012年
2 郑天香;越南学生习得汉语转折关联词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3 江娇;基于同一话题的访谈、网络讨论的话语特征的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潘丽娟;现代汉语话语形容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798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579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