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手势与对外汉语动词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14:15

  本文关键词:手势与对外汉语动词教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二语习得 动词研究 副语言 非言语交际 手势语 课堂教学


【摘要】:手势——被旁观者视为关乎交际的象征性动作是我们交流行为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当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也会使用典型的手势。传统意义上,手势被视为语言科学领域,包括二语习得双语研究之外的“副语言”。手势语在日常的交际和教学中经常出现,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立足点,本文将就手势语在对外汉语初级课堂中的动词教学进行研究,从手势语的分类、手势语的性质等方面展开讨论,之后就手势语与动词的结合进行试验探索,从试验结果中挖掘手势语的作用及其对于对外汉语动词教学的影响。本文希望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引入手势语的思考,进一步挖掘对外汉语课堂的潜力,对课堂的模式提出有意的建议。 首先,在引言部分笔者就现有的手势语研究进行了整理,就研究中的过于片面、缺少比较等有研究局限性的现象进行了分析。随后笔者结合国内外手势语与动词的二语习得问题综合分析,提出本次研究的设想和期望。 其次,文章就手势语给出了合理的定义,将其从象征性手势、隐喻性手势、节拍性手势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后文就手势语的性质和作用做了充分的阐释,在手势语作用部分将手势语从,语言、心理、认知、行为学几个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归纳,结合课堂特点突出了手势语的交际优势。 第三,总括动词的二语习得研究理论,设计对比试验,调查手势语在课堂上的应用对于动词二语习得的影响。 最后,笔者就前文的试验结果综合手势语的性质和作用概括了手势语的使用原则,以期在课堂教学中对各位教师的教学有所助力,同时也希望为推动手势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二语习得 动词研究 副语言 非言语交际 手势语 课堂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一、引言10-15
  • 1.1 选题缘由10-12
  • 1.1.1 非语言在交流中极其重要,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却未得重视10
  • 1.1.2 多做文化差异研究,研究方向局限10-11
  • 1.1.3 研究不深入,分类较片面11-12
  • 1.2 选题意义12-13
  • 1.2.1 本研究将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提供新的视角12
  • 1.2.2 本研究将丰富对外汉语课题教学的手段12
  • 1.2.3 本研究是汉语动词教学的有益尝试,并有望应用到其他词汇教学12-13
  • 1.3 研究思路13-15
  • 1.3.1 研究范围13
  • 1.3.2 研究内容13-14
  • 1.3.3 研究方法14-15
  • 二、文献综述15-22
  • 2.1 汉语中动词的二语习得15-18
  • 2.1.1 第二语言教学重语法轻词汇现象15-16
  • 2.1.2 国内外二语习得词汇综述16-18
  • 2.2 国内外手势语研究现状18-21
  • 2.2.1 国内研究现状18-19
  • 2.2.2 国外研究现状19-21
  • 2.3 对外汉语教学中手势语的研究21-22
  • 三、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手势语运用22-41
  • 3.1 手势语概述22-31
  • 3.1.1 手势语定义22-23
  • 3.1.2 手势语的类型23-28
  • 3.1.3 手势分类对比28-31
  • 3.2 手势语的性质31-34
  • 3.2.1 系统性和跨语言多样性31-32
  • 3.2.2 手势语言语关联性32
  • 3.2.3 手势语转移性32-33
  • 3.2.4 手势语文化差异性33
  • 3.2.5 手势语作为语义说明符33-34
  • 3.3 手势语作用34-41
  • 3.3.1 补偿机制作用34-35
  • 3.3.2 心理学作用35-36
  • 3.3.3 认知作用36-37
  • 3.3.4 课堂调节作用37-41
  • 四、动词分类与教学理论41-46
  • 4.1 动词的分类41-42
  • 4.1.1 依据意义的分类41
  • 4.1.2 依据配价的分类41
  • 4.1.3 依据宾语类型的分类41-42
  • 4.1.4 依据重叠形式的分类42
  • 4.1.5 语义特征分类42
  • 4.2 动词教学的理论方法42-46
  • 4.2.1 词本位法42-43
  • 4.2.2 字本位法43
  • 4.2.3 语块法43-44
  • 4.2.4 义类形类法44
  • 4.2.5 其他方法44
  • 4.2.6 手势语教学法44-46
  • 五、动词习得与手势语调查分析46-55
  • 5.1 留学生动词词汇量抽样调查46-48
  • 5.1.1 抽样调查描述46
  • 5.1.2 关于词语测量样本的选择46
  • 5.1.3 关于被试的选择46-47
  • 5.1.4 调查结果与初步结论47-48
  • 5.2 留学生动词记忆率调查48-52
  • 5.2.1 实验方法及步骤48-49
  • 5.2.2 实验结果及结论49-52
  • 5.3 调查结论分析52-55
  • 5.3.1 正向迁移原因52-53
  • 5.3.2 负迁移影响53-55
  • 六、手势语在教学中的使用55-59
  • 6.1 手势语的使用范围55-56
  • 6.1.1 手势语在教学内容中使用55-56
  • 6.1.2 手势语在课堂调节中使用56
  • 6.2 手势语使用原则56-59
  • 6.2.1 契合原则56-57
  • 6.2.2 适量原则57
  • 6.2.3 重复原则57
  • 6.2.4 清晰原则57
  • 6.2.5 文化对应原则57-59
  • 七、结束语59-61
  • 7.1 论文总括59
  • 7.2 论文不足59-61
  • 参考文献61-66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66-67
  • 致谢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及其与外语教学之间关系[J];汉语学习;1993年03期

2 王添淼;;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J];汉语学习;2010年06期

3 杨惠元;;辨音辨调跟理解词义句义的关系——一次听力理解的实验[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1期

4 李凤琴;整体性框架中的体态语多维思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2期

5 王冬竹;论非语言手段的语言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8期

6 郭美银;;此处无声胜有声——例谈“手势语”在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11期

7 顾礼银;无声胜有声——初中教材中典型手势语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11期

8 崔中静;浅谈课堂教学中教师表情与手势的运用[J];现代语文;2005年06期

9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中国语文;1996年06期

10 孙雁雁;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619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19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5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