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短信文学的文本特征
本文关键词:论短信文学的文本特征
【摘要】:短信文学的文本不同于传统文学乃至网络文学。它像私人书信一样,具有私密性,能够以迅捷的速度来表达言语所不能表达、不愿表达或难以表达之意,回避了面部表情、声音等体态视觉或听觉的尴尬。它又是"共有的文本",优秀作品往往能够迅速传播开去,由私有文本到"共有的文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短信文本不断经典化的过程。它是一种"可写的文本",是"能引人写作的东西",它对应的是"作者式"的读者。它又是一种多媒体文本,能够容纳视频、图片、声音和文字。短信文本还被称为"文学的点心",虽然短小,但优秀的作品充满了人生智慧,是紧张生活的点缀,它简略不简单,看似随意却很讲究。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短信文学 文本 特征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841) 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 湖南省文艺人才“三百工程” 中南大学首届人文社科杰出青年人才专项资助项目(2011RWSK00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52
【正文快照】: “文本”一词,来自英文text,另有本文、正文等多种译法。这个词现在不仅广泛应用于语言学、文体学、符号学、文化学乃至哲学中,而且也是文学理论与批评中的一个关键词。其含义丰富而不易确定,在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曾经将文学文本定义为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符号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甜甜;;论《聊斋志异》的“戏言生事”叙述模式[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2 江守义;;叙事批评的发生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王敏;;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杨丽荣;;“我”叙述者的他性——浅谈《我的名字叫红》的叙述者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5 杨春芳;福柯话语理论的文化解读[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6 雷胜学;;乌托邦的修辞幻象——格非小说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周小娟;;“坦白”仪式的文学呈现——再论《简·爱》叙述者与读者的关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过常宝;;《左传》虚饰与史官叙事的理性自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车瑞;;挣扎与毁灭——精神阉割的悲剧[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高时阔;黎文丽;郭开选;赵青娥;;科技论文文体结构所体现的美学特征[J];编辑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文虎;黄桂萍;;草根文化浪潮里的声像本质——播客社会文本的意义解读[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卫华;;文学性:从“唯一特性”到“家族相似性”[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孙为;交互式媒体叙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 周小娟;探寻“自我”—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主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崔宰溶;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D];北京大学;2011年
8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红华;广告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何东明;文本视域之当代西方建筑差异性探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陈甜;铁凝小说语言符号的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段菲;从英文台词看中美文化的交互态势[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坤;自然生命镜像中的孤岛意象[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瑞;“互文性”视阈下的当代影视改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刘家延;有意味的涂鸦:对一种视觉形式的解读[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9 武斌;后结构主义之后的作者理论[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霍胜侠;20世纪西方含混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洪林;谈商务信函的写作[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张雁;20世纪90年代新语词探源[J];枣庄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3 赵新辉;社会经济发展对日常用语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4 李君文;非言语交际跨文化差异——时间行为之文化对比[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5 苏联波;;模糊语言不模糊[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陈平文;;模糊语篇的特征与功能[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张宁;;语言非范畴化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现实动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8 程明;;流行语的来源及其特征[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06期
9 王晓艳;;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J];语文学刊;2010年18期
10 吴兰兰;;浅论社会语言学视域中的网络语言[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春玲;杨松柠;;浅谈网络数字语言的类型及特征[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朝军;;网络语言的产生原因及其发展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蒋文天;;网络语言的分类及其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瞿建慧;湘语辰溆片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管志斌;语篇互文形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守艳;《列子》心理动词语义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孙月;俗语在熟语中的定位及其特征[D];河北大学;2006年
3 刘杰;《红楼梦》惯用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周小芳;名物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庞兆勋;汉语委婉语构成方式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6 梁海东;当代汉语流行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赵爱英;店名的语言特征及其历史文化心理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余金枝;吉首苗语四音格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微;汉字的基本特征及其人文文化优势[D];吉林大学;2008年
10 王玺芳;广告语篇中指示语的特点和功能[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115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11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