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上古至中古“宁”类测度问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23:19

  本文关键词:上古至中古“宁”类测度问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测度问句 上古 中古


【摘要】:古汉语"宁"类测度问句的系统研究目前尚未展开。通过对选定文献的穷尽性考察,我们发现"宁"表推度询问的用法来源于反问,"邪"在"宁"类测度问句的句末语气词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该类测度问句具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一般用来表示积极测度问。"宁"类测度问句中的动词具有类同化倾向,一般是表示客观存在和主观感知类的动词。中古时期新产生的句末语气词"不"与"宁"类测度问句的疑问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测度问句 上古 中古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测度问句是疑问句的一个重要类别,对其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可以丰富疑问句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学界对测度问句缺乏足够的重视,汉语测度问句的系统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关于古汉语“宁”类测度问句的研究也未展开。现有研究主要是对“宁”这一语气副词的探讨。江蓝生在《近代汉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江蓝生;疑问副词“可”探源[J];古汉语研究;199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张定;;枞阳方言被动标记“着”的历史来源及其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张家合;;元刊杂剧的疑问词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5 陶智;刘胜;;论古汉语中反身代词的转指用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曹小云;《论衡》疑问句式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孙前进;;《洛阳伽蓝记》方位词及相关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叶建军;《醒世姻缘传》中的比拟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刘光明;;《颜氏家训》中的代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袁健惠;;《陶渊明诗集笺注》中的重叠式及其语法分析[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瑶;;“给予”义动词兼表“施受”的动因研究——以徽语祁门话的“分”为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梁银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语法问题札记[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李顺美;《老乞大》《朴通事》常用词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武春野;“北京官话”与书面语的近代转变[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灿;现代汉语假设复句语用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玉红;《世说新语》被动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孔燕;《封神演义》处所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秋玲;《元刊杂剧三十种》被动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慧敏;《金瓶梅词话》称数法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8 楼浙琼;《新编五代史平话》程度副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9 刘勇;《世说新语》范围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常荣;汉语“建筑”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亚木;福建方言考释汉语声母由上古到中古的演变[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2 孙玉文;论"辟"的音义[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袁勤;;“而”字源流考[J];今日科苑;2006年09期

4 方一新;《大方便佛报恩经》语汇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王启涛;中古汉语疑难词语考辨[J];古汉语研究;2002年01期

6 申屠平;上古“一年两季”说质疑[J];嘉兴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7 柳士镇;试论中古语法的历史地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尹戴忠;;上古“窥视”语义场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劳宁;;近三年来外人汉语研究论文提要(一)[J];当代语言学;1962年07期

10 陈宗林;三江侗语汉语借词声母系统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文明;汉字的起源[N];吉林日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洋;《说文解字》与上古服饰[D];郑州大学;2005年

2 田美;《说苑》疑问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翠娟;《韩诗外传》疑问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4 黄向军;《说文解字》与我国上古编织文化[D];南昌大学;2005年

5 田京河;中古以来汉语阳声韵的发展变化[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叶磊;上古交通工具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721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21637.html

上一篇:清代翻译科述论  
下一篇:写文化与表述权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9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