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容器——内容”意象图式为认知底蕴的语言形式和修辞现象
本文关键词:以“容器——内容”意象图式为认知底蕴的语言形式和修辞现象
更多相关文章: 修辞现象 语言形式 认知底蕴 “容器——内容”意象图式
【摘要】:本文旨在对以"容器——内容"意象图式为认知底蕴的汉语语言形式和修辞现象进行全面的论述。论述关及古代汉语修辞学,也关及现当代汉语修辞学,而用以观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与传统理论、方法有所不同。本文是拓宽修辞研究的思路和加强修辞研究的科学性的一种尝试。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修辞现象 语言形式 认知底蕴 “容器——内容”意象图式
【分类号】:H15
【正文快照】: 一、汉语中的“容器———内容”意象图式新释客观世界存在着无数的物体,而这些物体之间又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其中就有包含、容纳的关系,即一种物体(所谓容器)包含、容纳着另一种物体(所谓内容),或者说一种物体被包含、容纳在另一种物体之中。人类长时期感知到这种现象,于是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嘉;一个修辞现象的讨论[J];阅读与写作;1999年07期
2 蒋善民 ,梅兴昌;论修辞学研究的对象[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3 何艳萍;;当今汉语修辞现象剖析——以2007年5月10日《南方周末》为据[J];山东文学;2009年S2期
4 李卉;杨辉;;论修辞新格的创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张丽芬;;当今汉语修辞现象剖析——以2007年6月7日《南方周末》为据[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2期
6 杨怀波;;修辞学研究对象综述[J];当代小说(下半月);2010年02期
7 徐帅;;如何看待修辞定义的分歧[J];文教资料;2011年23期
8 吴士文;;简论语法与修辞现象的互相转化[J];语文研究;1985年04期
9 吴家珍;;多角度探视修辞的奥秘——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读后[J];思维与智慧;1993年04期
10 郭焰坤;论修辞现象的历史比较[J];语文建设;199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娟;;“语言形式”内涵辨析——附论高名凯先生的语言形式思想[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陈东;;翻造——一种新的修辞现象[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3 余求真;;词义引申中修辞现象的认知解释[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4 王葆华;;构式语义的经验基础——兼谈身体化的经验对语言形式表达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王慧;;修辞学的重要概念:零度与偏离[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6 刘一玲;;简缩手法和简缩词语[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7 黎运汉;刘凤玲;;新观念、新开拓、新体系——评王希杰的《修辞学通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燕;;任务型教学法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权;李娟;;从汉语的音韵特征看语言的认知理据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胡佩迦;;“差不多”和“差点儿”的认知考察[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美著;汉字修辞:修辞学新突破[N];光明日报;2007年
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一半处于消亡边缘[N];浙江日报;2006年
3 陈光磊;何必再来“倒装”?[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4 萧家成;语言的记载和诠释功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周建民;用和谐语言打造和谐广告[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6 兰卡才让;浅析藏族谚语翻译中的几个问题[N];黄南报;2007年
7 张佳佳;警惕校园里面的“语言垃圾”[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8 方成;俗话的幽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9 实习生 李建伟;“火星文”究竟在说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张桃;在汉语教学中体现文化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惠玲;汉语“双重意义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栾妮;《红楼梦》中的修辞造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乔俊杰;李善《文选注》修辞训诂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4 俞咏梅;现代语言哲学视域中的汉语语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蔡平;文化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贾红霞;普通话儿童空间范畴表达发展的个案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8 罗黎丽;五周岁汉语儿童的言语交际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9 任庆梅;构建外语环境下的中介语发展认知心理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杜世洪;脉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建伟;汉英习语文化差异对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2 彭娟;论言语幽默的制笑机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雯;对法庭辩论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D];重庆大学;2005年
4 朱蕾;对法庭辩论中模糊限制语和模糊限制现象的语用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郑俊玲;语言输出活动对语言形式习得的影响[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庆伟;《修辞学通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7 刘筠梅;汉语叠音现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8 宋兆娟;输出对语言形式习得的促进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9 戴静;同义避复及其艺术探析[D];湘潭大学;2006年
10 郑燕春;从象似性的角度看诗歌翻译[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39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39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