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汉字的审美与表达
本文关键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汉字的审美与表达
【摘要】:汉字在社会发展中不仅是记录历史、传播文明的工具,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质。汉字中的哲理思想、思维模式、数字逻辑等信息,以及汉字本身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对外文化传播,重要的是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的深层次的文化,通过对汉字深层次的解读,让世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内在品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
【关键词】: 汉字文化 审美特质 对外传播 桥梁
【基金】:2013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汉字审美与文化传播》(HB13YY023)
【分类号】:G125;H12
【正文快照】: 在对外文化传播中,要使他国真正认同中国文化,就必须使其了解中国深层次的文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在漫长的华夏文明历史中,汉字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文化、承载着社会发展……是华夏文化的根脉所在,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也体现出中国人掌握世界的方式。“汉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向红;;命意宏博 气贯一篇——论司马相如辞赋的气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潘啸龙;诗、骚"诗学思想四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涂芊;;杜诗叠字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4 李卫丽;;诗歌翻译的“三美”体现——赏析英译古诗《静夜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5 牛香兰;;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6 李琴;朱倩;;《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及其意义[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张进科;;《离骚》的文化渊源及艺术特质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廖春红;;试析莫里斯符号学的意义观[J];北方论丛;2006年04期
9 郑晓峰;;梦象与占梦:《左传》叙事的巫史文化因素解析[J];北方论丛;2012年02期
10 王长顺;“春秋笔法”与“太史公笔法”之比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谭家斌;;逸响伟辞 卓绝一世——鲁迅与屈原[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赵敬立;;重建鲁迅旧体诗阐释的诗学体系[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3 梅显懋;;《左传》叙事文学化成因考论[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范明静;大历、贞元文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化晓方;西汉散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迟蕊;鲁迅杂文诗性品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林沙欧;中国古代小说体叙事的历时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包秀艳;庾信文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王卓玉;逯钦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秀慧;《淮南子》与汉初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严冰;自由在是,,人道亦在是[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炳中;论现代散文理论批评的个性说[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琴;从象似性角度谈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人杰;求异和求美—许渊冲汉语古诗英译批评[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程伊杰;贾谊、晁错政论散文对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汝卫兵;吴江中学高中语文校本课程《鲈乡儒韵》开发的实践与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邱立汉;荀子的文学思想及其文学创作[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方明智;贾谊《新书》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文婷;试论西汉初期政论散文风格的形成与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戚顺欣;论吴德旋“清雕琢”文艺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范亚栋;“前四史”对诗赋歌谣的采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人凡;;汉字文化场论纲[J];出版广角;2002年02期
2 汤洋;;不可或缺的汉字[J];语文天地;2010年21期
3 林荣泽,金森;辛镐烈先生和韩国汉字文化遗产的继承[J];当代韩国;1994年04期
4 王建忠;;汉字之美[J];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08期
5 韩锦秀;迎接汉字文化的新纪元[J];前沿;1994年04期
6 钱伟长;;首届汉字文化周组委会主席钱伟长在开幕式上的讲话[J];统一论坛;1994年01期
7 李梅;汉字文化刍议[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品味美妙绝伦的汉字文化[J];青春男女生(妙语);2008年09期
9 秦晓春;;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汉字文化现象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周洪林;;品味汉字文化 领悟做人哲理[J];湖南农机;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博;马莲;;由几个常用中医繁简字对汉字文化的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2 梁开华;;新世纪汉语汉字信息同一化工作刻不容缓[A];2009年中国未来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衍年;;增强汉语汉字文化的感召力[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2002—2004)[C];2002年
4 王开扬;马庆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中国语文现代化[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李逊永;;“汉字提高智商论”是怎样伪造论据的[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曾田力;;大自然中的“吟”与“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7 澄霄;;汉字在强势语言中的定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苗强;;北语社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翻译实践与探索[A];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朱楚宏;;成语“差强人意”的语义分析及动态规范[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盛玉麒;;资源共享与中国语文的国际化[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承影;翻译论坛关注对外传播[N];中国文化报;2009年
2 白洁 侯雪静;提高翻译水平,消除“文化赤字”[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记者 姚小敏 孙立极;台北举行第五届汉字文化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4 毛莉 编译;日本汉检考试致力光大汉字文化[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记者 李瑞英;增强对汉字与汉字文化的认同和热爱[N];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江迪;14名委员联名建言汉字文化保护与开发[N];人民政协报;2009年
7 记者 杲文川;弘扬汉字文化 为振兴中华服务[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张贵亭;架起汉字文化与文学的桥梁[N];新疆日报(汉);2000年
9 周玮;在世界范围内弘扬汉字文化[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10 田雷;晋陕十七寺院倡导开展敬惜汉字活动[N];忻州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涂涛;汉字字源语境多媒体再现之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英俊;对越汉字教学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翔;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5 朱义华;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窦卫霖;中美官方话语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卢小军;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成成;《说文解字·女部》汉字文化内涵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金敏;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文化教学观察[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唐慧;同一性策略在对外传播中的应用[D];广西大学;2008年
4 张小红(张尧);语义学与语用学之间的桥梁[D];安徽大学;2005年
5 陈晓黎;对外传播中汉语特色词汇翻译策略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孟庆亮;隐喻:通向未知域的桥梁[D];东华大学;2005年
7 王微;汉字的基本特征及其人文文化优势[D];吉林大学;2008年
8 赵池月;汉字形体的发生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9 白萨;汉字中的文化因素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程知文;汉字文化信息解读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580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58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