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伪娘”化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本文关键词:语言“伪娘”化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摘要】:"伪娘"一词是随着选秀类娱乐节目的出现而出现的,用来形容那些拥有姣好面容,行为举止具有女性化倾向的男孩。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男孩的"伪娘"化倾向不仅表现在行为举止上,在语言中也有一定的反应。我们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男女性别语言的差异为出发点,通过调查研究,考察了男孩在语言运用中的"伪娘"化倾向,并对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进行了剖析。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关键词】: 男性 语言 “伪娘”化 成因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740055) 吉林省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一般项目(JYKL125YB-05)
【分类号】:H136
【正文快照】: 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男女两性在语言的运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早在20世纪20年代,O.Jespersen就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了某些语言中存在的性别差异以及女性语言的一些特点。虽然这个课题不是他研究的重点,但他为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开拓了一条道路。①到了20世纪60年代,语言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炜;;口语中程度副词使用的性别差异[J];修辞学习;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曾炜;;口语中的程度凸显手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2 杨春慧;;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方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3 曾炜;;湖南益阳方言中的几个程度副词[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11期
4 曾炜;;益阳方言的程度补语[J];语文学刊;2010年1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媛媛;汉语的性别差异与对外汉语教学[D];吉林大学;2011年
2 韩杰;程度副词的篇章功能分析[D];南昌大学;2007年
3 王悦;大学生日常用语中性化的趋势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志峗;;语气词运用的性别差异[J];语文研究;198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华;;从普通话学习看性别语言的成因[J];文教资料;2009年08期
2 张毅;;维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成因透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肖明艳;戴卫平;;反义词“上/下”不对称成因刍议[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1期
4 马进莹;;浅谈英语性别语言的表现及成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6期
5 陈剑;;从原型理论看同源同形同音词的成因[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2期
6 阮金菊;;语言运用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根源[J];文教资料;2006年21期
7 魏师兰;吴瑞生;王瑜;;程度副词的语料库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7期
8 张玉春;;女性语言特点及其原因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李林欣;;“很A很B”结构类短语词浅析[J];才智;2009年33期
10 丁桂香;古代汉语“偏义复词”探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颖;;程度副词“很”与“非常”[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2 杨阳;姚广宜;;从古代判词语言运用看民族贵和心态[A];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玲;;语言运用中的思维方式与语义扩展[A];新世纪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暨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韩玉华;;从应对形式看两性会话风格差异[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杨辉;;序[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6 付继伟;;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状况的考察与分析[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7 刘晓梅;;汉语贬义高义程度副词略说[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8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后记[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刘菲露;;说“超”[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胡孙华;汉口话正在变异[N];长江日报;2007年
2 吴娟娟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留学生与本族人汉语程度副词使用情况浅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3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吴娟娟;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程度副词偏误分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4 李国华;这些“他(她)”有必要吗?[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5 记者 卜松竹;“身份证”应是“身分证”?[N];广州日报;2006年
6 孙占林;让汉语鼎其新而守其正[N];解放日报;2007年
7 刘慧英;口语语病的两个语法成因[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8 徐斐;金华方言撷趣[N];金华日报;2005年
9 刘昊;奥运词汇使用频率高[N];北京日报;2007年
10 邢福义;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侃;现代汉语高量级程度表达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赵军;现代汉语程度量及其表达形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吕文杰;现代汉语程度范畴表达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危艳丽;汉英模糊量表达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建军;河州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黄瑞红;程度副词与动词的搭配[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王倩;现代汉语增量与减量构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钱兢;面向对韩汉语教学的“还”类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梁琦秋;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刘杰;汉语相似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慧;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习得程度副词“很”的偏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邢娟;无为(牛埠)方言程度副词修饰状态形容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巫洁;《儿女英雄传》程度副词计量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周静;《敦煌愿文集》程度副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侯立睿;《国语》程度副词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6 王静;绝对程度副词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D];河南大学;2004年
7 谢换玲;魏晋南北朝汉译佛经程度副词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8 李颜弟;表程度范畴的负面语义源词语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9 周丽萍;程度副词对VP的选择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黄慧玲;闽南语“低量级程度副词+形容重叠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62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62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