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语段理论下汉语重动句的生成

发布时间:2017-09-25 00:28

  本文关键词:语段理论下汉语重动句的生成


  更多相关文章: 语段 重动句 话题 焦点


【摘要】:在语段理论下为汉语重动句的句法生成提出一种新分析。在述评短语结构制约条件、格理论、"得"字促发、题元角色理论、话题结构理论等框架下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汉语重动句中的动宾结构其实是一个句子内部话题或焦点,动词为了使其(-Top/Focus)特征得到赋值,首先由V移位到v*,然后移位到Spec-TopP/FocusP位置与其宾语合并。为满足句法语义要求,动补结构中动词的底层拷贝仍得到显性拼读。
【作者单位】: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语段 重动句 话题 焦点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1.引言重动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由主语加动宾结构和动补结构构成,结构形式为SV1OV2C,其中V1和V2是两个复制的动词,如下例所示:(1)a.他[VP1骑马][VP2骑得很累]b.他[VP1看书][VP2看了一个小时]作为汉语语法研究中的热门课题之一,重动句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被多次研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顾钢;话题和焦点的句法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张孝荣;;动词复制结构的推导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杨寿勋;再论汉语中的动词复制[J];现代外语;2000年04期

4 杨寿勋;“得”的生成语法研究[J];现代外语;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继军;;《祖堂集》“有”起首的“有NP+VP”句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张孝荣;;汉语话题结构及其优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熊仲儒;;汉语等同双宾句与等同范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马国彦;;“N的V”短语的篇章功能:衔接与组块[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李青苗;;焦点的语义、认知、结构之特点琐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祁颖;;汉语结构与英语定语[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3期

8 周晓亮;;功能语法理论视野下俄语简单句的主语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9 林忠;;汉语句子的形态标记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石定栩;汉语句法的灵活性和句法理论[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彭吉军;《论语》话题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富涛;面向信息处理的蒙古语简单谓动句句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潘s銀N;现代汉语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杨一飞;语篇中的连接手段[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崔智英;电视访谈的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潇然;语序与篇章语法:英汉定语从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砚文;汉英句子结构对比:“话题说明”与“主谓宾”[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3 武晓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表已然义“是……的”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聂莉莉;英语双宾语结构和与格结构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白蓝;英语限定性问句中的移位假设[D];中南大学;2011年

6 伊少波;汉语话题句习得情况考察与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7 姚翠翠;关系从句母语迁移现象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8 苏燕;现代汉语标题结构类型的计算机自动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9 韩忠安;移动复制原则对汉语重动结构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路路;认知语法视角下的汉语双主语结构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讷,石毓智;汉语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过程[J];国外语言学;1997年03期

2 戴曼纯;;最简方案框架下的句法新理论[J];外国语言文学;2007年02期

3 杨玉玲;重动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4年03期

4 石定栩;汉语主题句的特性[J];现代外语;1998年02期

5 刘丹青;徐烈炯;;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J];中国语文;1998年04期

6 徐烈炯;;汉语是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吗?[J];中国语文;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青;语段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吴葆棠;现代汉语词的性质初探[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7年04期

3 汪缚天;现代汉语多切分结构质疑[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4 张宝林!100083;语段的语义中心的获取及表现形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3期

5 丁俊苗;试析话题与复句后分句主语的简省[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黎晓伟;黄丽萍;;话题·语篇连贯·英语写作教学[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7 高黎明;应用文语段练习[J];语文世界(小学版);1997年11期

8 高玉凯;第一节 语段抽义法[J];语文世界;1998年Z1期

9 方仁工;文言文语段应用例析[J];语文世界;2000年01期

10 肖苏亦;试论语段[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尉林;屈刚;陆汝占;;基于锚词对的英汉双语语段对齐模型[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汤秀敏;;针对学生实际 注重培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3 方玲;;教师和学生都要做文本的知音——开展“对话式”教学的一点体悟[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4 郑定欧;;汉语动词词汇语法[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5 杨梅;余玲;;优化话题,提升阅读教学品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6 谭贤菊;陈绪芝;;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谈怎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揭示语段和句子的内在含义[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7 王宇;;言语交互性的跨文化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郎小霖;;语文阅读≠语段训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9 郎小霖;;语文阅读≠语段训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10 汤晓林;;语气副词“一旦”及其教学[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安明;两话题引发代表议论[N];中国财经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查理森;运行于安全绿色的轨道[N];中华合作时报;2002年

3 戴鹏海;“重写音乐史”:一个敏感而又不得不说的话题(六)[N];音乐周报;2001年

4 纪宏照;光华公司:道不完的创新话题[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5 王云娟  郑国中;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N];检察日报;2002年

6 汪毓和;关于“重写音乐史”(上)[N];音乐周报;2001年

7 张昕竹;重组引发新的监管话题[N];人民邮电;2002年

8 金钢 本报记者 来玉良;不撞为上[N];黑龙江日报;2000年

9 记者李学宾;两会证券焦点话题引人关注[N];中国经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桂俊松 周丽娟;九届“两会”关注什么汽车话题?[N];中国汽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3 钟小勇;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孙肇春;汉语事体结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5 周敏;语段理论下汉语关系结构的生成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许国萍;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薄振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刘晓林;特殊句式的作格阐释[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陈天助;《蚀》的文学语言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扬秀;重动句原因解释功能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2 许永伟;义教阶段课文中语段构成及教学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3 刘佳;汉语重动句教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贺忠华;重动句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5 李丽婷;现代汉语重动句可逆型变式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刘梨花;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现代汉语重动句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静;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卓佳;高级汉语综合课教材中的语段练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郎露寅;构式语法视角下的重动句和汉语其他类型动结式的对比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10 李咸菊;重动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914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14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e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