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法演变的机制
本文关键词:关于语法演变的机制
【摘要】:本文从历史句法学的角度讨论语法演变的机制,认为人类语言的语法演变有四种基本的机制,即作为内部机制的重新分析和扩展,以及作为外部机制的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关键词】: 句法演变的机制 语法演变 历史句法学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0引言历史句法学研究语法演变的规律,着重要回答的问题是,给定一个特定的语法演变(句法演变和形态演变),(ⅰ)触发该演变发生的动因是什么?(ⅱ)什么是该演变得以实现的机制?(ⅲ)这种语法演变的路径怎样。其中,语法演变的机制是关注一个句法演变如何实现的,是历史句法学的重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福祥;;南方语言正反问句的来源[J];民族语文;2008年01期
2 吴福祥;;南方民族语言处所介词短语位置的演变和变异[J];民族语文;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福祥;;语法化的新视野——接触引发的语法化[J];当代语言学;2009年03期
2 刘丹青;;原生重叠和次生重叠:重叠式历时来源的多样性[J];方言;2012年01期
3 房艳平;高蒙蒙;;侗语差比句类型及其来源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张建;;偏正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与蕴涵共性——基于中国境内语言的统计与分析[J];兰州学刊;2011年04期
5 吴福祥;;南方民族语言处所介词短语位置的演变和变异[J];民族语文;2008年06期
6 覃凤余;黄阳;陈芳;;也谈壮语否定句的语序[J];民族语文;2010年01期
7 吴福祥;;东南亚语言“居住”义语素的多功能模式及语法化路径[J];民族语文;2010年06期
8 覃凤余;田春来;;广西汉壮语方言的“噻”[J];民族语文;2011年05期
9 吴福祥;;侗台语差比式的语序类型和历史层次[J];民族语文;2012年01期
10 蓝庆元;吴福祥;;侗台语副词“互相”修饰动词的语序[J];民族语文;201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娟;疑问语气范畴与汉语疑问句的生成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洪学;湖南安仁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胡晓东;瑶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周四贵;元明汉语介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覃东生;对广西三个区域性语法现象的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韩启振;现代汉语让步条件句认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黄娜;南北朝译经疑问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韦佼灵;壮语的类型学描写[D];南昌大学;2010年
2 龙娟;正反问句和“吗”字是非问句的对比分析及习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东芳;类型学视野下的正反问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卢业林;大新壮语语法调查与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5 刘群秀;全州话与普通话主要语法差异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6 魏翠翠;土家语的类型学描写[D];南昌大学;2012年
7 郭鑫;汉壮语接触视角下的武鸣壮语语法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8 周雅娜;普通话双音节复合动词正反问句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邵敬敏;周娟;;汉语方言正反问的类型学比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李云兵;论语言接触对苗瑶语语序类型的影响[J];民族语文;2005年03期
3 吴福祥;;南方语言正反问句的来源[J];民族语文;2008年01期
4 吴安其;;史前华南地区的语言接触[J];民族语文;2008年03期
5 孙宏开;藏缅语疑问方式试析──兼论汉语、藏缅语特指问句的构成和来源[J];民族语文;1995年05期
6 邢公畹;汉藏语系研究和中国考古学[J];民族语文;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聪聪;;英汉语言演变原因的共性探讨[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查爱霞;;汉英语法演变的共性特征及其对英语习得的意义[J];教学与管理;2007年27期
3 吴福祥;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目标[J];古汉语研究;2005年02期
4 马贝加;;原因介词“坐”是如何发展来的[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02期
5 吴子慧;;绍兴方言语序共时差异与语法演变——基于方言类型学的考察[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方梅;;语体动因对句法的塑造[J];修辞学习;2007年06期
7 张颖;;试谈语言变异与规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2期
8 邓振华;周海超;;英语格演变的历史句法学阐释[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9 宋绍年,郭锡良;二十世纪的古汉语语法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0年01期
10 王世群;;动态助词“过”的语法化历程[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红录;周静;;古汉语语法和语序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邓振华;英语格演变的历史句法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谢璐琳;“于是”和“所以”的语法对比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杨黎黎;述补结构之间的结构助词的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23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23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