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指宾状语句的句法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01 19:29

  本文关键词:指宾状语句的句法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指宾状语句 语义指向 控制理论 功能范畴


【摘要】:指宾状语句不违反控制理论,其状语在受宾语成分统制的补足语位置或附加语位置参与合并,后因引进该补足语的达成范畴没有语音实现为"得"而发生移位或因允准附加语的动词移位而发生移位。经验证据是指宾状语句可以变换为"把"字句或"有"字句。实现为补足语的状态形容词表示宾语的结果状态,实现为附加语的状态形容词表示动作的方式,这使得指宾状语不只有[+结果性]特征。指宾状语句中扩展达成范畴的为致使范畴或存在范畴,这使得其主语为致事或存在者,而不一定具有[+有意]特征。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
【关键词】指宾状语句 语义指向 控制理论 功能范畴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英汉名词短语的对比研究”(12YJA740082)的资助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1.引言指宾状语句是一种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的错配现象,即某一状态形容词明明是状语,却在语义上跟宾语发生关联的句子。吕叔湘(1979:60)与朱德熙(1985:53)很早就提到该现象,如“圆圆的排成一个圈儿”与“酽酽的沏一杯茶”。朱德熙(1985:53)说:“从结构上说,‘圆圆的’‘酽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国宪;;性状的语义指向规则及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J];中国语文;2005年01期

2 卢建;可换位摹物状语的句位实现及功能分析[J];语言研究;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开喜;;“制止”与“防止”:“别+VP”格式的句式语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2期

2 张国宪;;状态形容词的界定和语法特征描述[J];语言科学;2007年01期

3 何洪峰;;语法结构中的方式范畴[J];语言研究;2006年04期

4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7 王葆华;同动式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8 周国光,黎洪;现代汉语制作动词的配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熊仲儒;;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书秋;;“V不V”及其相关结构[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2 张思洁;;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4 司富珍;;链式事件结构分析[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5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6 靳光瑾;郭曙纶;肖航;章云帆;;语料库加工中的规范问题——谈《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标记集规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7 周美玲;;可换位的描摹性定语句和状语句的比较[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5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7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崇涛;类指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2 姬凤霞;慈利方言变形形容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军;极性程度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艾彦;形容词作状语的语义指向研究[D];北京大学;2005年

5 高晓玲;儿童语言中的主体格、客体格、邻体格介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磊;时间副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蚁坤;汉语被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和使用条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8 高燕;汉语外来词的名实及其造词法与构词法[D];延边大学;2000年

9 胡仲明;商务英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贺菊玲;《世说新语》语气副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川裕;外界事物的“显著性”与句中名词的“有标性”——“出现、存在、消失”与“有界、无界”[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2 刘丹青;形名同现及形容词的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3 卢英顺;语义指向研究漫谈[J];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03期

4 山田留里子;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情况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03期

5 任鹰;静态存在句中“V了”等于“V着”现象解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1期

6 杉村博文;论现代汉语“把”字句“把”的宾语带量词“个”[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1期

7 张伯江,李珍明;“是NP”和“是(一)个NP”[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8 张黎;“有意”和“无意”——汉语“镜像”表达中的意合范畴[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1期

9 胡裕树 ,陆丙甫;关于制约汉语语序的一些因素[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10 张国宪;;性状的语义指向规则及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J];中国语文;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阳;;副词“好在”的语义、语用分析[J];学语文;2011年03期

2 陈伟;;状位形容词的语义指向探析[J];文学教育(下);2011年08期

3 黄毅燕;;补语的同现情况对“VP+的”指称的影响[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4 刘晓春;;《韩非子》中表极度的程度副词探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姜健;;“V_1P+V_2+R”结构补语语义类型和语义指向[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6 唐一萍;;补语语义指向动词动结式的构式语法观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岳中奇;;方式介宾状语的语义特征与变体类别[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陈敏;;从三个平面分析“X奴”[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张静;;“渐渐”和“逐渐”语义、句法的比较分析[J];华中人文论丛;2011年01期

10 周晓维;;《好逑传》总括副词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江生;;语义指向的形式模型[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许小星;亢世勇;;补语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3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忠;刘英;刘敦荣;;性质语意逻辑[A];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赵红玲;;汉语中“V掉”结构小议[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邹媛;;单音形容词重迭式作修饰语的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潘新玲;;我的地盘——表总括的“都”的语义分析及其左邻右舍的限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8 郭启辉;;浅析近代汉语副词“都”的源流内容[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张炎荪;张宏梁;;一种新的汉语辞格:留一[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禀诚;;“我A我B(我C/我D)”标题格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姚莉;汉语语法化的前世今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河南平顶山市二中 李晓红;中古汉语副词“分别”的虚化[N];学知报;2010年

3 屈哨兵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一树新花,四面观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武叶巧;重音对歧义的分化作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青野英美;现代汉语描写性状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杜翠河;汉语“在”字句与越南语“(?)”字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刘芳;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罗耀华;副词性非主谓句成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申敬善;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朱明来;宋人话本动补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周丽颖;跟语序有关的几种句法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倪蓉;现代汉语作格交替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阮氏明庄;汉越附加语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兰芬;中古汉语程度副词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卢伟;重动句使用的不平衡性和语用规律[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3 代尊峰;英汉动结结构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静;试论现代汉语被字句中的补语[D];四川大学;2005年

5 李文富;“把+NP+都+VP”结构与“都”的语法化及语义指向特点[D];清华大学;2005年

6 赵娟;《战国策》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宋云凤;《全唐诗》总括范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回敬娴;《论衡》范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孟冬梅;现代汉语转折副词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10 金哉延;汉语补语与韩国语对应成分关系的探讨[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552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552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7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