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杨慎诗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22:33

  本文关键词:杨慎诗学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杨慎 《升庵诗话》 诗学思想 性情 辩证法


【摘要】:杨慎生于弘治元年,其主要文学活动则是在嘉靖时期,这是一个被复古思潮笼罩的时代。“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声势正隆,从者如云。他们推崇盛唐诗歌,倡导学习盛唐诗歌而吐弃中晚唐诗,甚至全盘否定宋诗,专师一代,专学一师,这种偏狭思想导致诗坛剽窃雷同之风盛行,残喘不振。杨慎对此深恶痛绝,他冲破宗唐迷雾挺身而出,对割断历史,不尊重诗歌发展规律的行径大加贬斥。他本着就诗论诗的态度,倡导博采众长,他出于对诗歌发展规律的尊重,提出“人人有诗、代代有诗”的富于历史意识的诗学批评观。杨慎是明代的诗人、学者,是公认的当时最博学之人。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批评家,一位怀着救时弊于万一的责任心,敢于挺身而出打破权威,影响一代风气的,肯付出、有担当的时代批评家。本文对杨慎诗学思想进行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从杨慎个人生平经历、文学创作实践以及当时诗学思潮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揭示三者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及其对杨慎诗学思想之形成产生的巨大影响,以期对杨慎诗学思想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第二章,主要通过对杨慎主“情”、重“性”、尊“体”诗学主张的阐释,深入挖掘杨慎“主性情”诗学本质论的丰富内涵及其所具有的诗学价值。第三章,主要通过对“语”工、“意”工以及诗“工”三者之关系的探索,就杨慎诗学理想“化工”展开讨论,从而确立杨慎诗学的审美范式,进而把握杨慎诗学注重诗歌艺术美的审美倾向。第四章,通过对杨慎诗学尚“奇”、反“过奇”以及“奇”与“不奇”的阐释,揭示杨慎诗学所蕴含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呈现杨慎诗学思想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揭示杨慎诗学思想对明代诗学发展的重要影响。第五章,通过阐释杨慎“人人有诗,代代有诗”的诗学思想,揭示杨慎诗学中所蕴含的动态的历史观。主要通过梳理杨慎对六朝诗、唐诗、宋诗以及元明诗歌的评价论述,系统地呈现杨慎“人人有诗,代代有诗”诗学思想对当时一味崇拜盛唐诗歌,甚至割断历史的观点的反驳,从而体现杨慎诗学思想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总结部分,主要就当世影响、诗学本身价值、后世影响三个方面对杨慎诗学思想的影响及意义进行考察,揭示杨慎诗学思想所蕴含的理论价值和本课题研究之现实必要性。文学即人学,诗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诗歌创作提供指导,其主要的和根本的任务是证明一种有价值的生活理想和人格理想,而杨慎诗学思想不拘一格的开放性,正为我们展示了其思想、眼界之宽广的可贵一面。研究杨慎诗学思想给我们的启示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具有多样性和存在多种可能性,让我们多角度、多层次的从中汲取营养,不仅仅是为学术,也为我们的人生。
【关键词】:杨慎 《升庵诗话》 诗学思想 性情 辩证法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6
  •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10-13
  • 二、本文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13-16
  • 第一章 杨慎诗学思想之形成16-24
  • 第一节 个人生平经历对杨慎诗学思想之影响16-18
  • 第二节 文学创作实践对杨慎诗学思想之影响18-21
  • 第三节 时代诗学思潮对杨慎诗学思想之影响21-24
  • 第二章“主性情”——杨慎诗学本质论24-32
  • 第一节 杨慎诗学主性情的理论渊源24-26
  • 第二节 杨慎主性情论之要义26-32
  • 第三章“化工”——杨慎诗学理想观32-41
  • 第一节 诗“工”必“语工”33-36
  • 第二节 诗“工”必“意工”36-37
  • 第三节“意足词赡”:语意皆“工”37-41
  • 第四章“奇”—— 杨慎诗学辩证法41-49
  • 第一节“奇”呈现诗学辩证性的理论缘由41-43
  • 第二节“爱奇而不戾于古”:“奇”与“不奇”的辩证统一43-46
  • 第三节 坚守个性风采实现个体价值46-49
  • 第五章“人人有诗,代代有诗”—— 杨慎诗学批评观49-62
  • 第一节“尊唐而不可卑六代”50-53
  • 第二节 唐诗“后人力追莫嗣者也”53-57
  • 第三节“不可云宋无诗”57-62
  • 结语:杨慎诗学思想的影响及意义62-65
  • 主要参考文献65-69
  • 后记69-70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情况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瑞林;试论船山诗学思想的合理性[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潘啸龙;诗、骚"诗学思想四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於可训;在古典与民歌基础上发展新诗——毛泽东的诗学思想及其理论构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项念东;;上下千古 自治性情——黄宗羲诗学思想的创新性[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于海博;周丽;;纪晓岚诗学思想管窥——据《纪晓岚文集》诗集序立论[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6 左东岭;;论刘基诗学思想的演变[J];文学评论;2010年05期

7 吴子林;;超越“实用”之思——孔子诗学思想之再释与重估[J];思想战线;2011年02期

8 孙化显;;浅谈柏拉图“矛盾”的诗学思想[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2期

9 涂芊;赵松元;;饶宗颐《〈慵石室诗钞〉序》评鉴——兼论饶宗颐的诗学思想[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朱立元;;一种重新解读海德格尔诗学思想的方式——评钟华教授新著《文艺的超越性品格之思》[J];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陶薇;;论刘开的诗学思想[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郭鹏;;北宋诗学思想札记三则[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倪奇;刘飞;;以“气”论诗与方东树的诗学思想[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晋中;;论《史记》的诗学思想[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韩经太;中国诗学思想史的特定凸显[N];光明日报;2006年

2 耿文婷;探求传统诗学思想新价值[N];光明日报;2004年

3 华风;别具新意的诗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朱洪举;王湘绮诗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虞又铭;多维的棱镜[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袁愈宗;《诗广传》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高迎刚;马一浮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红霞;吴景旭的文学活动与诗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2 卫敬星;《民国诗话丛编》中的诗学思想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3 张广莉;杨慎诗学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建香;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及其影响[D];湘潭大学;2001年

5 郑诗雨;洪亮吉诗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杨阁芯;孔子诗学思想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

7 苗民;刘基入明后诗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焕霞;无稹诗学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赵静;朱自清诗学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飞;黄生诗学思想初探[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02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002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d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