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新时期以来小说中工人形象流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18:30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以来小说中工人形象流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国企改革 工人 “农民工” 底层


【摘要】:“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是国家政治话语影响下的文学行为,工人形象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型:带着乡土烙印的城市新主人、个体情感被湮没的工业英雄以及淡化性别意识的“花木兰”。新时期以来,社会急剧转型,小说中的工人形象随之发生转变。80年代初期,宏大叙事成为首选模式,工人干部成为重点关注对象,普通工人形象缺席。80年代后期,普通工人的生活实景被原生态地展现出来,工人形象更具真实性、立体感。90年代,社会转型更为深入,各种问题随之凸显,作家们已不再满足于“流水账”似的记录,开始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态度,下岗工人成为书写对象,但作品仍未摆脱“干部主掌大局”的创作模式。新世纪以来,“农民工”问题引发各界关注,“打工文学”、“底层文学”作品不断涌现,工人形象不再散发过去的光芒,展现了更丰富的内容。专业作家更注重把握这一群体的同质性,打工作家则强调打工者的个人奋斗、个人努力。但在消费文化的裹挟下,为了迎合大众趣味,有的作品派生出许多离奇浮夸的情节,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与真实却鲜有人关注。新时期以来小说中工人形象的流变引发我们对工业文学创作的反思:工业文学首先应该是现实主义的,作家在创作态度上应当严肃认真,展现锐利与锋芒,尽量规避意识形态或资本权力的影响,对当下复杂的社会问题做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回应。
【关键词】:国企改革 工人 “农民工” 底层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4
  • 第一章 “十七年”:“主人翁”时代的工人形象14-21
  • 第一节 带着乡土烙印的城市新主人15-17
  • 第二节 个体情感被湮没的工业英雄17-19
  • 第三节 淡化性别意识的“花木兰”19-21
  • 第二章 1980年代:改革浪潮中被淹没的普通工人21-28
  • 第一节 改革小说中普通工人形象的缺席22-25
  • 第二节 普通工人的“烦恼人生”25-28
  • 第三章 1990年代:国企改革代价的承担者28-36
  • 第一节 从“主人翁”到“被侮辱者”29-32
  • 第二节“现实主义冲击波”中的工人群像32-36
  • 第四章 新世纪:阶层分化中产生的城市底层36-54
  • 第一节 续写国企改革代价的承担者36-38
  • 第二节 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民工”38-48
  • 一 不同阶层的对话:专业作家眼中的“农民工”39-44
  • 二 沉默者开始发声:打工作家笔下的“农民工”44-48
  • 第三节 失落的“英特纳雄奈儿”:曹征路《那儿》48-50
  • 第四节 消费文化下的“被消费者”:毕淑敏《女工》50-54
  • 结语54-57
  • 参考文献57-60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0-61
  • 致谢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志峰;被围剿的工人阶级话语——谈谈《那儿》中的话语形象[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6期

2 吴秀明;郭传梅;;洋场遗风与改造运动交织的暧昧历史——重读《上海的早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李长银,何颖利,贾玉民;现实主义冲击波:工业文学起飞的信号[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韩毓海;狂飚为我从天落——为《那儿》而作[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02期

5 李运抟;关于当代“工业小说”创作历史的整体反思[J];文艺评论;2001年01期

6 贾玉民,李长银,李虹霈;中国工业文学的悲剧美和崇高美[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倩;“十七年”小说中工人形象的“英雄化”倾向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047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1047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e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