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作品的音乐性
本文关键词:论沈从文作品的音乐性
【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其作品浪漫诗意、文风单纯质朴,尤其是其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不仅与现代都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充满了对生命哲学的思考。近年来,随着对其作品与生平研究的逐渐深入,其作品对音乐题材的展现和对音乐元素的运用逐渐开始受到关注。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在研究大量沈从文作品、文学理论作品与音乐理论作品的基础上,从音乐作品分析的角度入手,深入、细致地探寻沈从文与音乐的渊源,整理并分析沈从文作品中出现的音乐类型及其独特内涵,探究音乐对沈从文文学创作及文学思想的影响。本文立足于沈从文作品阅读、沈从文生平考察、文学理论研究、音乐理论研究等,通过文化研究、文本细读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寻找并总结沈从文作品的音乐特质。本文从沈从文与音乐、沈从文作品结构的音乐性、沈从文作品中民歌体裁的运用和沈从文的政治诉求与音乐的关系四个部分,对沈从文作品的音乐性展开研究。论文第一部分,沈从文与音乐。论文分别从沈从文与音乐的渊源以及沈从文眼中的音乐和文学这两个角度展开研究。从沈从文与音乐的渊源这一角度来看,首先,从沈从文的生长环境和生活背景来说,他并未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但少数民族湘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给予了沈从文细腻灵巧的音乐体验,带给他独特的生命感受和生活感悟,这也是他最初的音乐启蒙教育;其次,从沈从文青少年时期的音乐记忆来说,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描写了自己年少时期对音乐的憧憬和喜爱、对音乐现象的敏锐捕捉以及对音乐元素的独特感受,这些也为研究沈从文与音乐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三,从音乐救赎心灵来说,建国后,沈从文一度精神失常,他在音乐中自我反思、自我治疗,并奇迹般的康复。音乐不仅仅为沈从文提供了写作素材和创作灵感,更是在其迷惘困顿时的一剂良药,对其文学生命的延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沈从文眼中的音乐和文学这一角度来看,首先,沈从文认为,生活处处皆音乐,音乐在其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对于音乐美的感知超于常人,他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将它们转换成为创作灵感,这也是沈从文作品的独特之处;其次,音乐帮助其写作、给他灵感和动力。沈从文不仅可以将在音乐中所获得的生命体验用文字表达出来,而且.音乐的表现方式和手法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所借鉴和使用:第三,《边城》是沈从文用音乐手法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品,在《边城》中,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表现手法、也不仅仅用于渲染情感色彩,而是将音乐元素糅合进他的文学创作中,不论在情感表现、人物刻画、文章脉络、甚至作品结构中,都能够看到音乐元素的存在。论文第二部分,沈从文作品结构的音乐性。首先,从文学与音乐的共通之处入手,论证文学与音乐都是感官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文学作品可以在结构形式上借鉴音乐:其次,反驳“沈从文不懂音乐结构”说。曾经有沈从文作品的研究者对沈从文在作品中是否借鉴音乐曲式结构提出过质疑,认为他既没有音乐基础、也不懂音乐结构。其实沈从文不仅热爱音乐,而且知晓音乐的曲式结构,并多次在其作品中提到对音乐元素、曲式结构的借鉴:第三,沈从文作品中的单三部曲式结构。本文对《柏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分析这部作品创作过程中所借鉴的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并形成结构分析图表;第四,沈从文作品中的奏鸣曲式结构。本文对《丈夫》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这部作品创作过程中所借鉴的的奏鸣曲式结构,并形成结构分析图表,沈从文作品结构的音乐性一目了然。论文第三部分,沈从文作品中民歌体裁的运用。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劳动号子体裁、山歌体裁、小调体裁等民歌体裁都有丰富而灵活的运用。本文通过对作品多种民歌体裁的分析解读以及沈从文作品中民歌体裁的归纳整理,使沈从文作品所运用的民歌体裁系统化、条理化。论文第四部分,沈从文的政治诉求与音乐的关系。通过对沈从文的“神之重造”思想与“音乐重造政治”思想的剖析,论证沈从文的政治诉求与音乐的内在关系。根据以上研究,本文希望以音乐的视角去解读和分析沈从文文学作品及文学思想,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去探究沈从文作品的音乐性,发现沈从文作品中民歌体裁形式的运用,从结构上找到沈从文文学作品与西方音乐曲式结构的共通之处,进而从内容与形式上找出沈从文作品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桂友;;寻找“丈夫”——沈从文《丈夫》赏析[J];名作欣赏;2007年11期
2 马学永;;焦虑中的乡下人——论沈从文的“乡下人”立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向宏业;《沈从文研究论文集》序言[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4 金介甫,符家钦;应该怎样认识沈从文[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Z1期
5 吴东胜;生命即美——试论沈从文的生命学说[J];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06期
6 杨瑞仁;从“生命”信仰谈到美的抽象——沈从文作品阅读扎记二则[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Z1期
7 邱文清;沈从文作品中的“傩祭”现象初探[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01期
8 张文革;;从沈从文《人生五味瓶》解析现今人生情感[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10期
9 姜洋;;浅谈沈从文《萧萧》的叙事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3年16期
10 段友国;;沈从文笔下水手形象的塑造原因研究[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2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张骏骅 记者 李鹏;《沈从文作品全集》将首次面世[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王翠艳;沈从文的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吴曦云;大师百年[N];中国民族报;2002年
4 周南焱;个体对历史和命运的自觉承担[N];北京日报;2014年
5 马蹄声;湘西·沅陵的人[N];团结报;2003年
6 杨小洲 本报书评人;镜头里“沈从文的湘西”[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新华社记者 明星;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8 阮飞宇 公司职员;“照我思索,可认识人”[N];深圳商报;2000年
9 向成国;生命神性与文化生命诗学的建构[N];文艺报;2002年
10 本报首席记者 吴越;他提供了文学史另一种写法[N];文汇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艺;论沈从文作品的音乐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邓士伟;论沈从文作品里的风俗世界[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庄鸿文;沈从文与卢梭—一种美学观念上的沟通[D];厦门大学;2006年
4 闫文杰;沈从文作品的古典和谐美[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曹丽芳;徘徊在都市和乡村间的边缘人[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郝若萍;沈从文新诗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尹君;论沈从文作品中的生态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陶瑛;生态视域下的沈从文作品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5年
9 鄢鸣;沈从文作品狂欢化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10 滕虹;论沈从文作品的地域性[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875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187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