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经》中女性隐喻的认知分析:独立隐喻和依存隐喻
本文关键词:关于《诗经》中女性隐喻的认知分析:独立隐喻和依存隐喻
【摘要】:从我国古代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女性既取代男性成为过社会的主导,也依附过男性成为过其附庸。那我们该如何去具体解读古代女性的社会角色呢?笔者认为《诗经》是一部很好的研究范本,著作中关于女性的隐喻是很好的研究素材。本文将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来解读《诗经》中的女性隐喻,以具体揭示古代女性的社会角色。同时,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尝试从认知角度做隐喻研究。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我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知是基于对其他事物的认知。文旭(2003)强调了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并将此系统性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个概念隐喻系统内部的系统性;第二类是概念隐喻间的系统性。也就是说我们在关注一个概念隐喻内部的系统性时也应该同时重视多个概念隐喻间的外在联系。本文选出了《诗经》中关于女性的隐喻,根据其特点将这些女性隐喻大致分为两类:独立隐喻和依存隐喻。通过对两种隐喻的分析来尝试解决以下问题:(1)《诗经》中的女性隐喻是怎么样的;(2)《诗经》中的女性呈现出怎样的特点;(3)如何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诗经》中的女性隐喻。通过对这两种隐喻的认知分析我们发现:《诗经》中存在着大量的女性隐喻,这些隐喻很多以自然物作为源域。植物,动物,水等经常被诗人使用来描绘女性,女性的容貌,女性的身体部位及女性的婚恋。同时,还发现《诗经》中的很多女性隐喻经常伴随着男性隐喻出现来共同构成了两性间的一些互动关系。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将这些女性隐喻分为两大类:独立隐喻和依存隐喻。在独立隐喻中,女性的容貌是源域中的一个热门素材。而在依存隐喻中,女性隐喻经常和男性隐喻相互作用体现出女性在古代地下的社会地位。女性在恋爱和混一中一再成为男性附庸,然后由于男性的花心和一夫多妻的社会制度,女性往往又面临被背叛和抛弃的厄运。在独立隐喻中,一对一的隐射关系能直接帮助我们找到女性容貌这一常用的源域,让我我们体会到女性的容貌在古代成为了评判女性的一个标准。当女性因为劳作美貌渐失时,她们往往都面对着一夫多妻或者是被抛弃的命运。在依存隐喻中,我们可以在两组次源域的联系中发现两性的互动关系来解读女性的社会地位。在男女成对的依存隐喻中,女性多数充当了男性及男性家族的附庸;在女性与其他事物成对的依存隐喻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女性在恋爱婚姻中如何虔诚,她们都逃脱不了一夫多妻制的厄运。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利生;;谈谈 metaphor 的结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1年06期
2 张杰;朱亚梅;;The Application of Metaphor in Literature Works and Life[J];快乐阅读;2011年26期
3 潘丽霞;;A study of time-space metaphor[J];青春岁月;2012年16期
4 张积模;;浅析metaphor[J];英语知识;1998年09期
5 钟明国;隐喻与“metaphor”含义的对比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范铎;;Metaphor Translation:A 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7年01期
7 李凡凡;;On Animal Metaphor[J];科技信息;2007年03期
8 贾燕梅;;The Complexity of Metaphor[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05期
9 贺华丽;;Working Mechanism of Metaphor Based on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J];科技信息;2008年33期
10 王晶;;Metaphor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J];科技信息;2009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Research[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李妙;;隐喻力、创造力与儿童教学(英文)[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安虹;;A Comparative Study of Bird Metaphor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毛永波;;隐喻扩展与义项建立[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5 汤漫江;;A Contrastive Study on Information Transference From English To Chinese——An Analysis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 Tale Of Two Cities[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爱萍;明喻和隐喻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徐章宏;隐喻话语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3 孙毅;隐喻机制的劝谏性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尹丕安;R-A-C-C架构:《圣经》隐喻阐释的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汉语“裸X”构式的多重压制模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葛欢欢;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隐喻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3 康永梅;内蒙古草原歌曲歌词中隐喻表达的认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4 王小芳;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人民日报》元旦社论(1978-2015)中的隐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程静;[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
6 黑丽莉;《丰乳肥臀》中的概念隐喻及其英译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7 伍慧;容器隐喻的互动运作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8 张艳萃;英汉环保公益广告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9 和敬;汉语战争隐喻的英译[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10 张昱;《圣经》中神人关系的认知隐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02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302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