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橘颂》并非屈原写给自己的诗篇

发布时间:2018-01-14 21:21

  本文关键词:《橘颂》并非屈原写给自己的诗篇 出处:《中州学刊》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橘颂》 歌颂对象 芈槐 加冠礼辞


【摘要】:《橘颂》期许与歌颂的人物对象,自汉代以至当下楚辞学界一般的主流诠释均认为是屈原自颂自期,即《橘颂》是屈原写给自己的作品。但通过细读文本,还原《橘颂》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我们发现屈原通过《橘颂》进行自我赞美和期许的诠释并不正确。"南国""受命不迁""更壹志兮""任道""嗟尔幼志""自慎""秉德无私""参天地""伯夷"等,均彰显《橘颂》中使用的核心词汇属于以周王朝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元素;从"颂"属于祭祀场合用的赞美诗,而"伯夷"身为一国之太子以及"愿岁并榭,与长友兮"这些因素看,屈原不可能以《橘颂》来自我赞美和期许;屈原在《橘颂》中以"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期许和赞美的对象应是举行"加冠礼"时的楚威王太子芈槐。换言之,《橘颂》是写给楚威王太子芈槐的诗篇,其文本性质为"加冠礼辞"。
[Abstract]:"Ode to Orange" is the object of the characters' expectations and praises,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period of qu Yuan's own eulogy from the Han Dynasty to the present Chu ci scholars, that is, "Ode to the Ode" is a work written by qu Yuan to himself, but through careful reading of the text. Restor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creation period of Orange Odes. We find that qu Yuan's interpretation of self-praise and expectation through Orange Ode is not correct. "Boyi" and so on. The core words used in Orange Ode belong to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Central Plains represented by the Zhou Dynasty. "Ode" belongs to the hymns used in sacrificial occasions, and "Boyi" as a prince of a country and "wish to be old, with friends," these factors, qu Yuan can not be "Orange Ode" from my praise and expectations; Qu Yuan in Orange Ode "Su Shi independence, horizontal but not flow," "immoral selfless, the sky Xi Xi" expectations and praise should be held "the crown ceremony," when the prince of Chu Wei Huai Huai. In other words. "Ode to Orange" is a poem for Prince Li Huai, the king of Chu.
【作者单位】: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橘颂》是屈原存世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诗歌史中最著名的赋物咏人经典名篇之一,其影响之巨之深远自不待言。但《橘颂》中歌颂和期许的人物对象到底是谁?创作于何时?直至当代,诸家献疑,莫衷一是。本文认为,《橘颂》一诗,是屈原与楚怀王在青年时代互相赏识、个人关系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南杰,胡超;《橘颂》颂的是柚不是橘[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01期

2 吴郁芳;;《“橘颂”新诠》读后[J];文学遗产;1988年01期

3 ;橘颂[J];语文学习;1980年10期

4 李冬梅;《橘颂》赏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1期

5 龚红林;;橘与屈子精神——重读《橘颂》[J];三峡文化研究丛刊;2002年00期

6 富世平;《〈橘颂〉当为屈原晚年所作》质疑[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好想有人会懂我;;橘颂(时光版)[J];课堂内外(初中版);2011年01期

8 冀凡;;《橘颂》——南人反秦精神的颂歌[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陈子展;《橘颂》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02期

10 左川凤;《橘颂》与《橘赋》之比较[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舒新宇;;屈原在其作品中使用了哪些溆浦方言[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姚小鸥;;《离骚》“先路”与屈原早期经历的再认识[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3 李金善;;屈原作品的修身内涵及其文化意义——兼论屈原与儒家修身观念的异同[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4 雷庆翼;;屈原与溆浦[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常森;;论屈原作品中的“男女关系”隐喻[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6 刘怀荣;;屈原水死的神话心理基础[A];东方丛刊(1995年第4辑 总第十四辑)[C];1995年

7 谭家斌;;逸响伟辞 卓绝一世——鲁迅与屈原[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哲;一曲盛世弦歌下的新“橘颂”[N];团结报;2009年

2 李华新;屈原美学品格的精神解读[N];中国改革报;2006年

3 李金善;屈原修身的文化意义[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李中华 赵成林;“屈原赋二十五篇”辨说[N];光明日报;2004年

5 ;行吟泽畔铸伟词——屈原与水[N];中国水利报;2011年

6 龚红林 何轩;屈原精神对中国作家的心灵铸造[N];文艺报;2011年

7 李鲁平(作者单位:武汉市文联);对史诗的展开、衔接和填充[N];湖北日报;2002年

8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杨倩;拟仿与创新:两汉“拟骚体”的文体学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9 罗昌智;诗的历史就是诗的影响史[N];文艺报;2003年

10 施仲贞 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周建忠先生与楚辞本体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小焕;朱熹《楚辞集注》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2 刘婷;鲁迅对屈原的接受[D];河北大学;2016年

3 何佳宇;论日本汉学界屈原及其作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4 王兆云;屈原赋秦代流传空间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浩;略论汉代文人对屈原的接受[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魏永贵;哀怨起骚人[D];内蒙古大学;2005年

7 王赠怡;屈原、曹植之挫折情绪与其文学意象[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8 蒋玉兰;论谪湘文人屈原、贾谊对湖湘文化精神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胡棋智;《离骚》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10 刘孝红;《远游》的作者问题、文化背景和文本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253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4253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c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