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诗体流变与汉代四言诗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18-01-22 04:46

  本文关键词: 汉代诗歌 四言诗 诗体流变 出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四言诗在汉代的流变,是汉代诗歌体式研究中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结合诗体演进来看,两汉四言诗的流变主要表现为:一、汉初在"雅颂"传统的作用下,四言诗创作较之于战国中晚期有着明显的复苏与回升,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的诗作;二、在雅正主题的自我约束下,四言诗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囿于汉初的模式而无所突破,也不敢有所新变,因而逐渐走向了程式化;三、程式化的结果,一方面使其创作越来越单调、趋同,另一方面,也使得它开始向其他体式融合、渗透,文体互渗与多部类尝试也就成为四言诗流变中的必然之事,并最终走向新变。要之,四言诗在两汉各类诗体的演进当中,并未如前人所说一味衰落、消歇,而是不断地调整、尝试、突破,最终成为汉代诗歌体式的重要方面。
[Abstract]:The evolution of four-character poetry in the Han Dynasty is a rather important issue in the study of the style of poetry in the Han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poetic style, the evolution of the four-character poems in the Han Dynasty is mainly manifested as follows: first, the early Han Dynasty was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 of "Ya Song". Compared with the middle and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creation of four-character poetry has obviously recovered and rebounded, and some more influential poems have appeared. Second, under the self-restraint of Yazheng theme, both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the expression technique of the four-character poem are confined to the pattern of the early Han Dynasty and have no breakthrough, and they dare not change new, so they have gradually moved towards a stylized pattern. Thirdly, the stylized result, on the one hand, makes its creation more and more monotonous and converg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makes it begin to merge and infiltrate to other styles. The infiltration of style and multi-category attempts have become inevitable in the evolution of four-character poetry, and eventually to a new change. To sum up, the four-character poetry did not decline and disappear in the evolution of all kinds of poetry styles in the Han Dynasty. But constantly adjust, try, break through, and fin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style of poetry in the Han Dynasty.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ZW087)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关于汉代诗歌的研究,在形式层面上对诗歌体式发展、演进的考察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以诗体流变的眼光重新讨论两汉诗歌的成就,更是明显不足。考察四言诗在这四百余年中的演进历程,尤其能够看出这一点来。四言诗的流变是汉代诗歌体式研究当中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因而多为前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赵逵夫;;有关“牵牛织女”传说的一首诗与《易林》的作者问题[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04期

2 马世年;;《荀子·赋篇》体制新探——兼及其赋学史意义[J];文学遗产;2009年04期

3 葛晓音;;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世年;;诗体流变与汉代四言诗的再认识[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2 汤仕普;;虚字用弃:主情向铺陈的转变[J];中国韵文学刊;2016年04期

3 冯源;;论西晋诗歌雅正风貌的艺术建构[J];河南社会科学;2016年10期

4 邓稳;;《赋篇》篇名非荀况自题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5 曹胜高;;论汉晋歌诗的文人化路径[J];乐府学;2015年01期

6 马世年;;文章新体:《韩非子》韵文的体制及其文体学意义[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5年01期

7 张炜;;论谢灵运四言赠答诗的“一枝独秀”现象[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8 苏江;;汉魏四言诗对《诗经》的借鉴及发展——以《文选》十二首汉魏四言诗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9 彭慧慧;;试论陶渊明的四言诗[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汤太祥;;《易林》作者及其归属研究回顾与展望[J];兰台世界;2014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郗文倩;问对结构的形成和演变——“汉赋源于隐语”说之文体再考察[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郗文倩;从游戏到颂赞——“汉赋源于隐语”说之文体考察[J];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03期

3 王长华,郗文倩;说“隐”[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4期

4 伏俊琏;《汉书·艺文志》“成相杂辞”“隐书”说[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毕庶春;荀况《赋篇》刍论[J];文学遗产;1999年03期

6 陈良运;;《焦氏易林》作者考辨——兼与黎子耀先生商榷[J];周易研究;1992年03期

7 赵逵夫;;《荀子·赋篇》包括荀卿不同时期两篇作品考[J];贵州社会科学;198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洲明;《诗》骚对汉代诗歌影响对比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张亚军;二十世纪汉代诗歌研究综述[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6期

3 赵辉,张淑华;礼制·物欲·人格——论汉代诗歌兼及后来文学中物欲描写的意蕴[J];学术交流;2005年02期

4 苟晓红;;汉代诗歌的空间结构[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5 辛小飞;;浅析神仙长生思想在汉代诗歌中的表现[J];名作欣赏;2009年10期

6 王立增;;论汉代诗歌的音乐传播[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谈艺超;;汉代诗歌的宏大之美[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8 杨林夕;;论汉代诗歌所反映的女性才能[J];兰州学刊;2013年08期

9 李正春;汉代诗歌与汉代人心态探究[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年03期

10 高山;;汉代诗歌中“荡子”之意浅析[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李炳海;乐府制度与汉代诗歌[N];人民政协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洋;汉代诗歌中的女性形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辛小飞;汉代诗歌生命意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琨;论汉代诗歌意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53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453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8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