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诗学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 吴宓 诗学思想 三境说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吴宓是近代著名的学者,也是一位激情严肃的诗人。他处在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时期,占有绝对话语权的新文学派主张废除文言格律,提倡白话文写作。在诗歌创作方面,白话新诗的创作成为了新诗运动的主要方向,而吴宓一直坚持保留传统的文言格律,进行旧体诗创作就显得不合事宜,甚至遭到批判和贬低。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看待过渡时期新诗和旧诗论争问题,研究吴宓的诗学思想会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以《吴宓诗话》《文学与人生》和《吴宓诗集》等著作为依据,运用对比分析、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和个案研究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吴宓的诗学思想形成的基础、诗歌创作思想、诗歌批评思想以及吴宓诗学思想的评价作系统的分析、研究。全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写吴宓诗学思想形成的基础,主要从理论基础和现实环境两方面对吴宓诗学思想形成的基础进行概括和分析。他诗学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他的哲学观,“三境说”是在“三界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批评论的标准道德与审美兼顾是在一多并存中衍生的。同时,吴宓的“三境说”是在融汇贯通古代“境”范畴和柏拉图“摹仿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材料入旧格律”是在对传统诗话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吴宓的诗学思想形成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生活、学习环境。第二部分主要写吴宓诗歌的创作思想。从“以实入幻,出幻求真”的创作观和“新材料入旧形式的”创作之法两个维度展开论述。吴宓的“三境说”主要阐释诗歌和现实社会的关系。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通过摹仿、想象、裁剪、渲染等创作方法,使诗歌达到最高审美理想——真境状态。“新材料入旧格律”是吴宓一直坚持的有关于诗歌创作的规范和方,他强调诗歌创作必须遵守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吴宓认为旧诗的局限不在于旧格律的束缚,而在于缺乏表现当代人思想的新材料。他强调只有通过切挚高妙之笔,才能创作出形质并佳的作品。第三部分主要是写吴宓诗歌的批评思想。吴宓坚持道德和审美的双重批评标准,采用美国的义理派批评方法。通过对罗色蒂女士和徐志摩的诗歌评价,进而分析其批评思想。吴宓认为诗歌的内质之美主要表现为情理兼顾,吴宓所说的情理兼到和仁智合一是对感性和理性的合理运用。诗歌表现的感情强烈,需要道德理性的规范,而诗歌的形式之美则更多地体现为对韵律的新旧兼容。吴宓认为音律是诗歌的本质特征。他并不反对白话新诗,只是不赞成破坏音律格调的白话自由诗。第四部分从整体上评价吴宓的诗学思想。吴宓在诗歌思想上的贡献远大于他的诗歌创作。吴宓诗学思想的贡献有:他是较早一位进行比较诗学研究的学者;吴宓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古典诗歌格律的欣赏为后来新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他的诗学思想打破传统诗歌言志、抒情、载道的分类方法,用现代感性和理性思维解读诗歌的表达内涵。此外,吴宓诗学思想也存有不足:他诗歌创作的思想重继承和摹仿,而相对来说创新性不足;他的诗学思想重常轻变;吴宓的诗学思想对当时的诗歌创作指导性、干预性不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0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聪;;吴宓旧体诗论之渊源探微[J];文艺争鸣;2013年03期
2 孙媛;;殉道殉情完世业,依新依旧共诗神——论吴宓的诗歌批评观[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潘建伟;;格律之形成与浪漫之情感——谈吴宓对新诗的态度[J];书屋;2012年02期
4 孙媛;;从整合走向现代——试论吴宓诗学思想的现代性建构理路[J];东岳论丛;2010年12期
5 徐江;;吴宓诗论的“三境说”和“音律说”[J];求索;2010年04期
6 曹万生;徐江;;情理兼到,情智双修——论吴宓的诗歌精神观[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张弘;论吴宓的古体诗写作[J];云梦学刊;2005年06期
8 乐黛云;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03期
9 刘士林;最具诗人气质的现代学人——论吴宓先生的旧体诗[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高恒文;论吴宓的诗[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潘建伟;对立与互通:新旧诗坛关系之研究(1912-1937)[D];浙江大学;2012年
2 孙媛;现代性视域中的吴宓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徐传义;吴宓诗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丁宁;T·S·艾略特与吴宓浪漫主义诗学观之比较[D];西南大学;2010年
3 张颖;论吴宓的文艺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会力;重论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之关系[D];暨南大学;2009年
5 蔡伟保;会通视野中的吴宓诗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黎聪;吴宓诗歌理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徐江;形与质并重,真与美同求[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65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465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