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与“刘三姐”多重文化意象的建构
本文选题:历史记忆 切入点:刘三姐 出处:《民俗研究》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壮族"刘三姐"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主体"与想象空间的社会记忆相交融的文化符号。"刘三姐"被不同的记忆主体记录和想象,在不同的时空语境中拥有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文化角色。不同记忆主体的不同历史心性保留或舍弃不同的文化元素,建构了"刘三姐"的不同文化意象。而想象主体隐含的人类审美感知、审美体验与审美记忆的复活,是壮族诗性传统得以延续的文化根基。
[Abstract]:Liu Sanjie, a Zhuang nationality, is a cultural symbol that combines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real subject" with the social memory of imaginary space. "Liu Sanjie" is recorded and imagined by different memory subjects and has different social identities in different space-time contexts. Playing different cultural roles. Different historical mental elements of different memory subjects retain or abandon different cultural elements, and construct different cultural images of "Liu San Sister". The revival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aesthetic memory is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Zhuang's poetic tradition.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诗性传统与文化建设的整合研究”(项目编号:14BZW170)的阶段性成果;壮族诗性传统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分类号】:I207.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羽;;印象·刘三姐[J];吉林人大;2006年08期
2 黄达武;;刘三姐的双重身份——歌仙和巫神[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3 韦炳华;;刘三姐恋歌[J];民族文学;2008年03期
4 滙子;娗刘三姐的性格塑造[J];剧本;1960年10期
5 王起;自桂林至阳朔,同游为说刘三姐、白马郎的民间传说.舟过九马峰,石壁弹痕累累,皆民兵打靶所射,喜而有作[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10期
6 覃桂清;;民族文化的交流造就刘三姐[J];民族艺术;1988年03期
7 宋亚梅;;浅析《歌仙》中的刘三姐形象[J];名作欣赏;2014年21期
8 路笛;;永远刘三姐[J];晚晴;2006年05期
9 邓凡平 ,牛秀 ,黄勇刹 ,煍邦榕 ,曾昭文;刘三姐[J];剧本;1959年09期
10 ;刘三姐(歌剧拔萃)[J];诗刊;196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农冠品;;钟敬文与刘三姐研究[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银建军邋谭为宜;刘三姐研究与民族文学创新[N];文艺报;2008年
2 雷达;敦煌:巨大的文化意象[N];兰州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马莉;刘三姐形象的他者认同与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2 韦文韬;刘三姐歌谣文学性的生成与传播[D];西南大学;2015年
3 李长云;国家话语与刘三姐文本的演化(1949-1966年)[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4 区茵;试探经典传播中的文化借重现象[D];广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25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625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