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和谐”价值源探溯
本文选题:中国古代文论批评 切入点:和谐 出处:《学术界》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开山纲领"诗言志"说所揭示"律和声""八音克谐""神人以和"中萌发"和谐"价值源,先秦元典及诸子百家"和谐"观奠定中国古代文论批评思想基础,形成天人合一、虚实相生、心物交感、神与物游、文质彬彬、情景交融、意与境偕、形神兼备的文艺审美观与艺术辩证法,确立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核心价值取向,建构中国古代文论批评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以及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批评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Abstract]:The theory of "poetic expression" reveals the value source of "harmony", "harmony between God and man" and "harmony" between God and man,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riticism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To establish the cor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harmony of truth, goodness, beauty, art dialectics, the formation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the harmony of the mind and the substance, the spirit and the spirit, the spirit and the spirit, the spirit and the spirit, the spirit and the spirit, the spirit and the spirit, the spirit and the spirit, the spirit and the spirit, the spirit and the spirit, the spirit and the spirit, the spirit and the spirit, the.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the fine tradi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which is inherited and passed down from fire to fir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学批评机制研究”(13YJA751063)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涌豪;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统序特征[J];文学评论;2000年03期
2 刘文勇,陈大利;真相被遮蔽:中国古代文论在二十世纪的命运[J];文学评论;2000年06期
3 周薇;中国古代文论的继承和现代转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朱盈蓓;思辨、历史与激情的融合 评代迅《断裂与延续——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历史回顾》[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11期
5 尹奇岭;伪命题: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J];理论与创作;2003年03期
6 吴建民;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学特点[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吕亚宁;《中国古代文论》教学漫谈[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吴中胜;文学如水——中国古代文论以水喻文批评[J];理论月刊;2004年07期
9 袁济喜;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特质[J];求是学刊;2004年06期
10 张志强;"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和教材建设刍议[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高迎刚;;转换,还是借鉴?——关于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现代价值之不同途径的反思[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赵志军;;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兼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A];东方丛刊(1999年第2辑 总第二十八辑)[C];1999年
3 张兴成;;本土文论的重建与外来文化的利用——读代迅《断裂与延续: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历史回顾》[A];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总第四十四辑)[C];2003年
4 李清良;;异质文化的“激发”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A];东方丛刊(1999年第2辑 总第二十八辑)[C];1999年
5 曹顺庆;王超;;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对“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史的反思[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6 林焕平;;略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现实主义传统[A];东方丛刊(1992年第1辑 总第一辑)[C];1991年
7 王晓路;;他者的眼光——西方汉界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总体评述[A];东方丛刊(2000年第3辑 总第三十三辑)[C];2000年
8 祁志祥;;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审美鉴赏[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桂宁;关注文化生成中的中国古代文论[N];文艺报;2001年
2 陈应鸾;中国古代文论的深度研究[N];文艺报;2012年
3 李春青;中国古代文论的永久魅力[N];人民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王研;谁说中国古代文论已经百无一用[N];辽宁日报;2011年
5 李凯;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反思与建设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章辉;接受美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对话[N];文艺报;2013年
7 中胜;重视对中国古代文论诗性智慧的探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8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N];光明日报;2010年
9 曲泓;违时与超越[N];中国文化报;2001年
10 韩晓清;博古通今 中西融贯[N];文艺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建次;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宁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性、情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吴文萍;中国古代文论中“象”范畴的发展演变[D];延安大学;2016年
3 孙娜;中国古代文论“厚”范畴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4 徐湘豫;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气”[D];新疆大学;2010年
5 赵丽君;试析“和”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丽丽;审美的异端:中国古代文论“狂”范畴之浅探[D];河南大学;2005年
7 寇佳艳;中国古代文论中“自然”概念的历史演变[D];延安大学;2013年
8 刘敏;中国古代文论“冲淡”范畴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3年
9 樊凤芝;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接受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薛萍;梁启超的“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27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627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