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美与“新诗现代化”——论穆旦与“九叶”诗人的诗美追求与实践
本文选题:穆旦 切入点:“九叶”诗人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学术史上,"九叶"的诗美追求一直没有被充分肯定。其实,"九叶"诗派的"新诗现代化"主张就是他们的新诗诗美追求主张。这种诗美追求体现在3个方面:(1)对"客观对应物""新诗戏剧化""现实·象征·玄学"基础上的"综合"性的追求;(2)对隐喻、通感、"矛盾修辞格"和反讽等现代诗语言的新的修辞性追求;(3)对诗文字组合的特殊的语言张力美的追求。"九叶"的这种诗美追求的美学和逻辑依据在于:他们诗歌里的矛盾修辞格、隐喻、反讽等感性的、修辞性语言的大量增加,缘于其"新的感性"的寻求和直觉把握的美学追求;他们诗歌的沉思性、议论性语言的大量增加因其诗歌创作中知性美寻求;因为对于诗的表现媒介——诗歌中新奇的文字组合与陌生化语言的重视,他们诗歌的语言及其形式就具有了特殊的张力美。"九叶"尽管有过度沉溺于繁复意象,有将新诗重新引向少数的精英化的滥用隐喻之嫌,但其诗美探索与创造的贡献却是不能抹杀的。1980年代初的朦胧诗派就是在此审美追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bstract]:In academic history, the pursuit of poetic beauty of "Nine leaves" has not been fully affirmed. In f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New Poetry" of the "Nine leaves" poetic school is their pursuit of the beauty of new poetry. This pursuit of poetic beauty is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1). On the basis of "objective counterpart", "dramatization of New Poetry" and "reality, symbolism and metaphysics", the pursuit of "synthesis" is the opposite of metaphor. Synaesthesia, the new rhetorical pursuit of modern poetic language, such as "contradictory rhetoric" and irony, the pursuit of the beauty of the special linguistic tension of poetic composition. The aesthetic and logical basis of the pursuit of poetic beauty in "Nine leaves" lies in: their poetic poetry. Contradictory figures of speech in songs, The increase of perceptual, rhetorical language, such as metaphor and irony, is due to its aesthetic pursuit of "new sensibility" and intuitive grasp, their poetic contemplation and the great increase of argumentative language due to the pursuit of intellectual beauty in their poetry creation. Because of the attention paid to the novel combination of words and strange language in poetry, the language and form of their poems have special tension beauty. It is suspected that the new poetry has been redirected to a few elite metaphors, but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exploration and creation of poetry beauty cannot be obliterated. The obscure poetry school in the early 1980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is aesthetic pursuit.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延安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规划项目(09XJA751004)
【分类号】:I207.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黎明;;“自然”之辩与新诗现代化的两种路径[J];浙江学刊;2011年06期
2 金慈恩;;新诗现代化历程的和谐与融合[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2年01期
3 冯中一;;探寻新诗现代化的踪迹[J];山东文学;1980年11期
4 罗昌智;挣脱羁绊的蜕变与永难止遏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新诗现代化之检讨[J];江汉论坛;2003年01期
5 ;中国新诗现代化研究笔谈[J];中州学刊;1997年04期
6 漆福刚;;朱自清的新诗诗论思想——论其在新诗现代化道路上的开拓性贡献[J];南都学坛;2008年05期
7 刘扬烈;鲁迅与中国新诗现代化[J];重庆电大学刊;1996年04期
8 钟俊昆,何铁安;论台湾新诗现代化的二道难题[J];许昌师专学报;1998年02期
9 李进;;以《春》为例透视“九叶诗派”的新诗现代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刘扬烈;;方敬赋体诗论略[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丹;;情感与诗性洞察力——1940年代新诗现代化的浪漫基底(摘要)[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金慈恩;;新诗现代化历程的和谐与融合[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3 刘扬烈;;鲁迅与中国新诗现代化[A];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1996年
4 李怡;;“现代化”与中国意义——重读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思想[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士强;;“复杂性”:观照袁可嘉“新诗现代化”理论的一个视角——并由此看现代主义诗歌建国以来的发展道路[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易彬;;“秘密”的写作——穆旦形象考察(1958~1977)的一条线索[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7 霍俊明;;“还有什么色彩留在这片荒原?”——1957年的穆旦或一个时代的灵魂史[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8 易彬;;从“野人山”到“森林之魅”——穆旦精神历程(1 942—1 945)考察[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9 易彬;;从“历史”中寻求新诗研究的动力——以穆旦为中心的讨论[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孙玉石;王圣思;;诗美追求与抒情姿态——谈辛笛诗的艺术魅力[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王学海邋姚长辉;在中西文化交融中思考与创作[N];文艺报;2007年
2 梁志宏;诗美重在意蕴美[N];太原日报;2010年
3 刘虔;生命,在诗美的追寻里跃动[N];山西日报;2006年
4 明清;生命跳动在严酷的冬天[N];中国邮政报;2003年
5 范咏戈;寓刚于柔的诗美[N];文艺报;2011年
6 徐妍;舒缓而执拗盛开的“诗美”[N];文艺报;2011年
7 咏慷;军人情感与“原生态”诗美[N];人民日报;2007年
8 王学海;诗歌的纯美与理性担当[N];文艺报;2009年
9 刘波;对话与诗同在的灵魂[N];文艺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易彬;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徐立钱;穆旦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仨仨;新诗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阐释[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龙杨志;1940年代新诗现代化诗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尹燕;九叶诗派抗战时期的“新诗现代化”构想与艾略特影响[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4 却景好;论五四新诗的民间性[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5 叶飞龙;论穆旦诗歌的隐微写作(1957-1976)[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6 曹雪峰;穆旦(查良铮)译述暨法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张陆华;穆旦诗歌及其经典化过程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8 黄文辉;穆旦诗学论[D];暨南大学;2001年
9 肖严;穆旦与传统[D];西南大学;2006年
10 杨寿亭;论穆旦诗歌的浪漫主义本质[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33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633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