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与继承:百年新诗诗学理论建构
本文选题:新诗 切入点:西方诗学 出处:《北方论丛》2017年06期
【摘要】:中国新诗的理论建构有两个重要的资源:西方诗学理论和古典诗歌理论。当新诗完成白话语言和自由体形式的"革命性"创造之后,着力进行诗歌艺术方面的规范化建设。象征、暗示、戏剧化、通感、蒙太奇等西方诗歌艺术手段被新诗广泛吸收、借鉴;同时也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格律、神韵等诗学理论。新诗在吸收西方诗学资源和继承古典诗歌理论进行自身诗学建构的同时,也保持着对极端"西化"和片面"复古"的警惕。
[Abstract]: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ew poetry has two important resources: Western poetics theory and classical poetry theory. Focusing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poetic art, symbolism, implication, drama, synesthesia, montage and other western poetic art means are widely absorbed and used for reference by new poetry.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inherit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rhythm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While absorbing the resources of western poetics and inheriting the theory of classical poetry to construct its own poetics, it also maintains its vigilance against extreme "westernization" and one-sided "restoration of ancient times".
【作者单位】: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世纪诗歌批评研究”(12BZW11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7.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纪明;中国诗学理论特色浅论[J];济宁师专学报;1997年01期
2 毕士奎;盛唐诗学理论特征论略[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徐宝余;汉代诗学理论的《诗》学母体[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杨福俊;;论唐代诗学理论中的中庸思想[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年12期
5 林少琴;;超越宗派:洪亮吉诗学理论初探[J];湖湘论坛;2008年06期
6 江瀚;;先秦儒家诗学理论之嬗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范云;;认知诗学理论的渊源与本土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余建荣;石天河的诗风与诗学理论初探[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朱学东;性灵出万象 风骨超常伦——论唐代性灵诗学理论[J];云梦学刊;2005年06期
10 张秋红;;传承与开拓——简论方东树的诗学理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开晋;;屠岸对诗学理论的贡献[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谭桂林;;论郑敏的诗学理论及其批评[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3 洪子诚;;诗与历史——对《中国新诗总系》的讨论(摘要)[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吴思敬;;仰望天空与俯视大地——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一个侧面[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吴投文;;中国新诗之“新”与新诗文化建设[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6 张桃洲;;回望百年:忧患与希冀——“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7 李怡;;韩国东亚大学召开中国新诗“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8 张桃洲;;回望百年:忧思与希冀——“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9 崔勇;;新世纪,,新诗歌——世纪初中国新诗走向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10 杨四平;;21世纪初中国新诗的知识谱系改造[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国成;论趣辨味赏诗词[N];湖北日报;2003年
2 黄德烈;古典诗歌的素质教育价值[N];光明日报;2007年
3 王柏华;古典诗歌如何走向世界[N];人民日报;2009年
4 周先慎;解读欣赏古典诗歌的津梁[N];光明日报;2001年
5 整理 本报记者 柳娜;古典诗歌与传统文化[N];平凉日报;2013年
6 四川省仁寿县清水永达中学 苟晓君;古典诗歌中的炼字技能[N];学知报;2011年
7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N];光明日报;2008年
8 临颍县王岗二中 王敏霞;激趣·设境·入情·类比[N];学知报;2010年
9 孙轶青;值得称道的探索[N];人民日报;2007年
10 霍俊明;对新诗传统问题质疑的回答[N];河北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文师华;金元诗学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磊;朱彝尊诗学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3 罗昌智;浙江新诗的历史演进与审美建构(1917~1949)[D];浙江大学;2015年
4 张立群;中国新诗与政治文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熊辉;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斯琪;春秋用《诗》现象与春秋时期诗学理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2 孙薇;赵瑞蕻诗学理论与西方浪漫主义[D];苏州大学;2013年
3 高彪;陆时雍诗学理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丽曼;朱光潜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信敏;郑玄诗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6 沈静;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五禽戏用典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夏爽;古典诗歌中的语言文字美——文采及其表现方式[D];延边大学;2004年
8 王群;学校古典诗歌教育之中日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璐;郑玄诗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曹思;维吾尔族古典诗歌的多元文化透视[D];伊犁师范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6945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694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