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穆旦的诗歌翻译思想
[Abstract]:Mu Dan's poet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hought is a weak link in the study of Mu Dan.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Mu Dan's poetry transl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ylistic concept of Mu Dan's poetry transl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language meaning, style color,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formal art. Theref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 Dan's translation thought and his creation, as well as his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translation of modern poetry, is highlighted. Thus, it is clarified that Mu Dan's concept of poetry 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nslation thought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分类号】:I207.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良沛;穆旦漫议[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01期
2 陈林;穆旦研究综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02期
3 张军;战争的思虑与自我的探索——穆旦20世纪40年代诗歌初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易彬;悲观的终结——一种对诗人穆旦晚年的理解[J];书屋;2002年03期
5 金素贤;40年代穆旦的诗歌[J];诗探索;2002年Z1期
6 凌孟华;他创造了一个“上帝”——略谈穆旦作品中的“上帝”[J];宜宾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刘志荣;生命最后的智慧之歌:穆旦在一九七六[J];文学评论;2004年03期
8 易彬;“小人物之歌”——穆旦早期写作考察及其他[J];新文学史料;2004年04期
9 杨四平;论穆旦创制“新的抒情”的历程[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陈均,代琦;在现实和梦的两端——解读穆旦《玫瑰之歌》[J];名作欣赏;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易彬;;“秘密”的写作——穆旦形象考察(1958~1977)的一条线索[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2 霍俊明;;“还有什么色彩留在这片荒原?”——1957年的穆旦或一个时代的灵魂史[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3 易彬;;从“野人山”到“森林之魅”——穆旦精神历程(1 942—1 945)考察[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4 易彬;;从“历史”中寻求新诗研究的动力——以穆旦为中心的讨论[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易彬;;新诗的语言质感——从穆旦到昌耀[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6 易彬;;杂文精神、黑暗鬼影与死火世界——鲁迅与穆旦比较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初清华;;现代汉诗的“知识场”批评——以穆旦《五月》为例[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王学海邋姚长辉;在中西文化交融中思考与创作[N];文艺报;2007年
2 明清;生命跳动在严酷的冬天[N];中国邮政报;2003年
3 刘波;对话与诗同在的灵魂[N];文艺报;2014年
4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雷文学;新诗的哲学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易彬;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徐立钱;穆旦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胡苏珍;跨语际实践中的新诗“戏剧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张云峰;乡愁与中国现代生命诗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雪峰;穆旦(查良铮)译述暨法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张陆华;穆旦诗歌及其经典化过程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黄文辉;穆旦诗学论[D];暨南大学;2001年
4 肖严;穆旦与传统[D];西南大学;2006年
5 杨寿亭;论穆旦诗歌的浪漫主义本质[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能文;身体—肉体[D];浙江大学;2008年
7 杨柳;被缚的诗心—穆旦晚年诗歌创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龚程;论穆旦前期诗歌中的自我形象[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申英利;论鲁迅与穆旦的抒情个性[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莎;在理性与情感之间[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274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327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