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卫之音”批评与秦汉儒家诗学观
发布时间:2017-03-23 01:10
本文关键词:“郑卫之音”批评与秦汉儒家诗学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郑卫之音”不仅是一个音乐现象,更是《诗经》研究中颇具争议的一个文学问题。“郑卫之音”产生以后,逐渐受到后世的批评,在这些批评中儒家学者的观点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力,而先秦两汉时期儒家对“郑卫之音”的评判更是奠定了后世“郑卫之音”批评的基调,因而秦汉儒家“郑卫之音”的评判也成为本文的主要关注对象。本文的探究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章对“郑卫之音”等同于靡靡之音进行辨析。“郑卫之音”的原初含义,是以《诗经》中的《郑风》、《卫风》为代表的郑国和卫国的民间音乐。然而伴随着后世的批评尤其是秦汉儒家的阐释与评判,“郑卫之音”在理论指向上发生了变异,成为等同于“靡靡之音”的存在。而“郑卫之音”之所以被视为“靡靡之音”,是因为“郑卫之音”在思想内容、文学艺术和音乐特征上表现出了不同于雅乐的个性特征,违背了秦汉儒家所推崇的典雅纯正的雅乐精神,无法担负起政治教化的社会功能。第二章梳理并辨析先秦两汉时期儒家代表性学者和作品对“郑卫之音”的评判。先秦儒家生活于春秋战国时期,两汉儒家则主要活动于大一统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这种时代背景的不同、社会环境的变迁,引起秦汉社会思潮的变化,秦汉儒家学者思想上的不同又导致了他们诗学观念的区别,因而他们论诗乐都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先秦儒家多强调诗乐的中和审美标准、实用功能,因而推崇雅乐贬低“郑卫之音”;而两汉儒家的评判多是出于对诗的政治功能的强调。因此,秦汉儒家“郑卫之音”评判的直接标准是儒家的诗学观念。第三章具体阐述先秦两汉时期儒家对“郑卫之音”的评判中所体现出的儒家诗学观。这些诗学观具体有:崇尚雅正中和的诗学观、崇尚实用的诗学观、强调美刺比兴的诗学观、主文谲谏又温柔敦厚的诗学观。先秦两汉时期儒家的这些诗学观奠定了后世《诗经》研究的基础,但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从后世儒家代表性学者对“郑卫之音”的评判来看,他们的评判多遵循秦汉儒家的批评传统与标准,由此可以看出:先秦两汉时期儒家的诗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限制了后世《诗经》研究者主体性的发挥,因而像“郑卫之音”这样的问题与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得到客观、公允的评价。
【关键词】:郑卫之音 诗经 先秦两汉 儒家诗学观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13
- 第一章 “郑卫之音”等同于靡靡之音辨析13-25
- 第一节 “郑卫之音”的原初含义与秦汉批评中的“理论指向变异”13-16
- 第二节 “郑卫之音”的自在特征16-22
- 第三节 “郑卫之音”成为靡靡之音的原因22-25
- 第二章 秦汉儒家对“郑卫之音”的不同评判25-36
- 第一节 先秦儒家对“郑卫之音”的评价25-30
- 第二节 两汉学者对“郑卫之音”的理论评判30-36
- 第三章 秦汉时期“郑卫之音”的理论评判与秦汉儒家诗学观36-44
- 第一节 “郑卫之音”的理论评判所折射出的秦汉诗学观36-41
- 第二节 秦汉儒家诗学观对《诗经》研究的影响41-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8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友仁;王文艳;;“郑卫之音”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陈维昭;;“郑卫之音”与商周政治文化演革[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郑卫之音”批评与秦汉儒家诗学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6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62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