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山海经》与《淮南子》之神话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2 17:44
  自神话这一概念自近代引入我国以来,很多学者都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在了《山海经》与《淮南子》的神话文本中。近代之前对于《山海经》和《淮南子》的研究,多集中于书籍版本校勘,内容疏证等方面。近代以来,学者们在神话学的范围内对于二书的神话研究著作丰硕,囊括了宗教、政治、历法、民族、考古、天文、美学等诸多方面。但多数研究或集中于其中一部书来对其神话进行研究,或是将两书的神话择取出来加入到整个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研究之中。对于《山海经》与《淮南子》两书神话之间的关系尚未见进行专门的分析。本文旨在二书文本的基础上,成系统地分类阐述二书神话的体系,比较其内容的异同,分析其产生异同的原因,并就其中可以探索出的一些神话演变的规律进行发掘和利用。首先,第一章针对《山海经》和《淮南子》各自的性质,对二书的神话体系进行分类研究。在综合列维·布留尔的“互渗律”理论和爱德华·泰勒的“万物有灵”论的基础上,将《山海经》神话分为天地自然神话、神灵法术(巫术)操纵神话和人类神话三大类,每类又内含三小类神话,在此神话分类的基础上对其神话文本进行阐释。《淮南子》是汉代的具有时代总结性性质的哲学化的百科全书式的书,其中所蕴含的神话是为了构建其哲学化体系而生成的,具有明显的哲学化系统化倾向。根据这一特点,本文将《淮南子》神话按照其系统化哲学化的体系分成宇宙天地自然神话系统和神与人的神话系统。其次,第二章在对二书神话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二书神话的相同点进行研究,分别讨论二书中“神人”体系和“神物”体系的继承关系,并对二书同时出现的“海外三十六国”的互印性进行挖掘,进而依据这一部分的论述,探索中国古代神话在二书之间的传承规律。最后,第三章对其互异性的表现进行比较研究,继而剖析二书神话演变的表现形式,包括“道”与“阴阳”概念的介入和开辟神话的出现;自然状物神话的系统化与流变;神人神话的流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演变的原因,即神话的历史化;宗教性的减退;哲学化的加强。然后试图努力还原一个从《山海经》中的原始神话向《淮南子》中的系统化哲学化神话转化的过程。并根据此转化过程的表象和原因,提出一些对于中国古代神话体系再构建的浅见,以供学者们参考,从而为中国古代神话体系再构建添砖加瓦。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史回顾及其问题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山海经》《淮南子》神话体系的分类研究
    第一节 神话的定义与分类
        一、神话的定义
        二、神话的分类
    第二节 《山海经》神话的分类研究
        一、天地自然崇拜神话
        二、神灵法术(巫术)操纵神话
        三、人类神话
    第三节 《淮南子》神话的系统性研究
        一、宇宙天地自然神话系统
        二、神与人的神话系统
第二章 《山海经》《淮南子》神话的互印性研究
    第一节 《山海经》与《淮南子》的“神人”体系
        一、昆仑神话体系
        二、天帝诸神体系
    第二节 《山海经》与《淮南子》的“神物”体系
    第三节 《山海经》《淮南子》中的“海外三十六国”
第三章 《淮南子》《山海经》神话的互异性研究
    第一节 《淮南子》《山海经》神话互异性的表现
        一、“道”与“阴阳”概念的介入和开辟神话的出现
        二、自然状物神话的系统化与流变
        三、神人神话的流变
    第二节 《淮南子》《山海经》神话互异性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从神话比较看《山海经》的成书时代
    第四节 中国古代神话体系构建刍议
        一、“天”崇拜与“天神”崇拜
        二、“诸神的起源”
        三、“诸神的黄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晓荣;;新时期大陆学界《淮南子》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2 杜绣琳;;《淮南子》文艺理念的辩证与矛盾[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钱荣贵;;刘安《淮南子》的编撰思想[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昝风华;;《淮南子》“悲”、“乐”论与风俗批判[J];兰州学刊;2013年01期

5 王乐;刘秀慧;;《淮南子》散文新论[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6 吕子方;;《淮南子》在天文学上的贡献[J];安徽史学;1960年01期

7 华友根;;《淮南子》法律思想刍议[J];学术月刊;1985年03期

8 燕国材;再评《淮南子》的心理思想[J];心理科学通讯;1988年01期

9 丁毅华;;《淮南子》的风俗论[J];学术月刊;1991年06期

10 汪汉卿;张杰;;试论《淮南子》的法律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秀慧;《淮南子》与汉初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欣;《淮南子》的宇宙论、生命论、艺术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孙纪文;《淮南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马庆洲;《淮南子》研究[D];北京大学;2001年

5 川津康弘;《淮南子》认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朱新林;《淮南子》与先秦诸子承传考论[D];浙江大学;2010年

7 罗毓平;《淮南子》的哲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雪;《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漆子扬;刘安与《淮南子》[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爱敏;《淮南子》道论探微[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青远;《淮南子》对《老子》的继承和发展[D];安徽大学;2011年

2 王东;《淮南子》管理哲学探析[D];西南大学;2015年

3 方娟;《淮南子》中儒墨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郭琛;《淮南子》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5 陈岑;《淮南子》中的艺术形神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6 郝转萍;《淮南子》介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淼;《山海经》与《淮南子》之神话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林超;《淮南子》中的法律思想[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殷素仪;论《淮南子》对诸子思想的继承和批判[D];安徽大学;2010年

10 孙玲;《淮南子》神话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55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755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0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