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阐释理论之现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18:10
本文关键词:“以意逆志”阐释理论之现代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种阐释理论,它主要受“诗言志”的诗学传统和“述而不作”的阐释思路的影响。它建立在孟子以“性善”为核心的人学理论之上,要求阐释者用自己的切身感悟去推测创作者的原意,为后世阐释理论的发展带来了深厚影响。东汉赵岐认为应在“意”与“志”的融合中去领悟和阐释经典文本的深层意蕴,形成了区别于“以意逆志”理论的独具特色的章句阐释学。魏晋时期的王弼承袭了“以意逆志”理论建立起了以“感发”、“推演”、“独构”为中心环节的“触类而思”说。南北朝的刘勰借鉴了“以意逆志”理论,建立了将阐释者、文本和创作者联系在一起的“知音”说。宋代的朱熹全面继承了“以意逆志”理论,并将其发展为一套有着详细运作程序的更为成熟的心理阐释方法论。清代的很多学者也受到了孟子“以意逆志”说的影响,并将“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紧密结合,使其阐释环节更完善,更加具有可行性。“以意逆志”理论在历代再阐释的过程中内涵不断丰富,最终形成了“以意逆志”阐释传统,成为中国古典阐释学理论宝库中的思想精华。西方阐释学不同发展阶段的阐释理论与“以意逆志”有着超越时空的相似性。施莱尔马赫的心理阐释论其实在运作模式上与“以意逆志”理论有契合点,它们都试图通过文本阐释把握创作者的原意。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以及“时间间距”问题与“以意逆志”理论有相似之处,但他的理论较“以意逆志”理论更加的成熟完善,逻辑性也更强。赫施的保卫作者理论给“以意逆志”理论提供了更加客观的阐释建议。利科的文本阐释理论为“以意逆志”提供了兼顾创作者与文本的发展新思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使人们重新思考文本意义的阐释问题,为“以意逆志”理论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中西方阐释学理论的比较使“以意逆志”阐释理论现代价值的探寻成为可能。“以意逆志”阐释理论中蕴藏的圣贤之精神理想,使中国古典阐释学可以发展成一门既具有应用价值又具有核心价值取向的学科。它在历代再阐释的过程中彰显了中国古典阐释学理论的价值取向和历史性价值,同时在与西方阐释学理论的交流对话中显示出对中国古典阐释学理论框架构建的深刻价值。“以意逆志”阐释理论研究对当代中国阐释学的发展,以及孟子理论的研究和其他学科的研究都有深刻影响。
【关键词】:以意逆志 阐释学 现代价值 精神理想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一、“以意逆志”理论的研究现状9-12
- 二、“以意逆志”理论的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12-14
- 三、“以意逆志”理论现代价值研究思路和方法14-15
- 第一章 “以意逆志”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内涵15-25
- 第一节 “以意逆志”的理论背景15-18
- 一、“诗言志”的诗学传统15-17
- 二、“述而不作”的阐释思路17-18
- 第二节 “以意逆志”的理论基础18-19
- 第三节 “以意逆志”的理论内涵19-25
- 第二章 “以意逆志”理论的历代再阐释25-35
- 第一节 赵岐“章句”说25-27
- 第二节 王弼“触类而思”说27-28
- 第三节 刘勰“知音”说28-29
- 第四节 朱熹“唤醒体验”说29-32
- 第五节 清代“以意逆志”之再阐释32-35
- 第三章 “以意逆志”理论与西方阐释理论之比较35-47
- 第一节 施莱尔马赫的阐释理论与“以意逆志”35-37
- 第二节 伽达默尔的阐释理论与“以意逆志”37-39
- 第三节 赫施的阐释理论与“以意逆志”39-42
- 第四节 利科的阐释理论与“以意逆志”42-44
- 第五节 德里达的阐释理论与“以意逆志”44-47
- 第四章 “以意逆志”阐释理论之现代价值47-63
- 第一节 “以意逆志”理论精神理想之核心价值47-52
- 一、“以意逆志”之道德属性47-50
- 二、中国古典阐释学之精神理想50-52
- 第二节 “以意逆志”理论对中国阐释学研究的价值52-58
- 一、“以意逆志”理论对中国古典阐释学研究的价值53-56
- 二、“以意逆志”理论对中国阐释学构建的价值56-58
- 第三节 “以意逆志”阐释理论的应用研究价值58-63
- 一、“以意逆志”阐释理论对孟子理论研究的价值59-60
- 二、“以意逆志”阐释理论对于文学批评研究的价值60-63
- 结语63-65
- 参考文献65-71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71-73
- 致谢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德兴;;论“以意逆志”的理论阐释、实践操作及问题[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李畅然;;清人以“知人论世”解“以意逆志”说平议[J];理论学刊;2007年03期
3 杨红旗;;以意逆志诠释史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杨红旗;;以意逆志与汉语诠释学[J];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01期
5 连文斌;;“以意逆志”的内涵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朱毫;;试析“以意逆志”说和接受美学中接受论的异同[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邢娟娟;;浅析“以意逆志”[J];商;2012年17期
8 张浩文;“以意逆志”的现代重构[J];新东方;1996年06期
9 蔡振雄;说“以意逆志”[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10 高焕利;;论“以意逆志”说与接受美学之异同[J];华中人文论丛;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红旗;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论[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瑶;“以意逆志”阐释理论之现代价值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6年
2 范W,
本文编号:277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77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