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说中的“灰色女性”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5 06:24
纵观新世纪小说文本,可以发见这样一群熟悉又陌生的群体:“灰色女性”。这既是受社会现实基础所影响,也是因为灰色女性本身的独特性。文学不是社会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同时还要“开出药方”。作家们关注的是时代洪流下个人的境遇,他们通过笔触向读者剖开其中的伤痛与欢愉,阐发出独特的审美内涵。本文拟从新世纪小说中的“灰色女性”形象入手,选取其中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进行探究,分析这些人物形象构建背后所折射出的更丰富的文学意义。论文具体结构如下:绪论简略分析了小说语境下的“灰色女性”形象流变,界定“灰色女性”内涵及本文考察范围,并梳理学界对相关文本、“灰色女性”形象主题研究的综述,说明研究思路。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旨在论述形象研究的基础——人物类型甄别,即通过身份将这些作品中的灰色女性作出划分:乡村女性;都市女性;知识女性。不同的环境选择造就了各异的人生际遇,也体现出作者独特的写作诉求。她们身上既有共性,也有鲜明的个人情感和特征。乡村女性通过其是否完成“进城”这一行为可再细分为两类:绝望反抗的突围者,渴望金钱的迷失者。耽于物欲的白领、灵肉矛盾的学生这两个群体构成了区别于乡村女性、都市女性的“知识女性”...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真实”的虚构:“灰色女性”的类型甄别
第一节 乡村女性:谋生途中的歧路
一、绝望反抗的突围者
二、渴望金钱的迷失者
第二节 都市女性:岗位被“炒”的失落
第三节 知识女性:游离边缘的困窘
一、灵肉矛盾的学生
二、耽于欲望的白领
第二章 “虚构”的真实:“灰色女性”的人生镜像
第一节 “身份”的迷思:对“城里人”的向往
第二节 “职业”的迷思:工人群体的心灵归依
第三节 “消费”的迷思:待价而沽的身体景观
第三章 真实与虚构之间:“灰色女性”书写的艺术得失
第一节 题材的“形式感”:“灰色女性”的私密空间
一、日常经验
二、姐妹情谊
第二节 “向内转”的叙事手法
一、采用儿童视角的《送你一束红花草》
二、视角交叉的《霓虹》与《泥鳅》
三、受现代主义影响的《去往银角》与《红艳见闻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2937130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真实”的虚构:“灰色女性”的类型甄别
第一节 乡村女性:谋生途中的歧路
一、绝望反抗的突围者
二、渴望金钱的迷失者
第二节 都市女性:岗位被“炒”的失落
第三节 知识女性:游离边缘的困窘
一、灵肉矛盾的学生
二、耽于欲望的白领
第二章 “虚构”的真实:“灰色女性”的人生镜像
第一节 “身份”的迷思:对“城里人”的向往
第二节 “职业”的迷思:工人群体的心灵归依
第三节 “消费”的迷思:待价而沽的身体景观
第三章 真实与虚构之间:“灰色女性”书写的艺术得失
第一节 题材的“形式感”:“灰色女性”的私密空间
一、日常经验
二、姐妹情谊
第二节 “向内转”的叙事手法
一、采用儿童视角的《送你一束红花草》
二、视角交叉的《霓虹》与《泥鳅》
三、受现代主义影响的《去往银角》与《红艳见闻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2937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937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