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庾信诗歌写景场域及艺术的新变
发布时间:2021-01-28 22:34
庾信诗歌的写景构成连接南北朝与唐代写作的津梁。在公共性和贵族化写景占主导地位的南北朝后期,庾诗以独具特色的小园和乡野世界的构建,开辟出个人化和世俗化的崭新写景场域;入北之后,以风物节候和边塞风光为代表的北地生态的大规模进入,又使得庾诗的写景场域由南向北转变。庾诗在情与景日益疏离的宫体诗风背景下,通过"景中情"和比兴艺术接通了诗歌中融情写景的传统,同时沿着谢朓、何逊的道路,将意境营造推进到统体浑成的层次,并进一步恢复了汉魏诗歌写景中悲慨壮烈的美学理想。其在写景的工笔写真、融合古今、出小入大、设色艺术、变藻绘为拙朴等方面,亦形成对齐梁写景一般造诣的突破与创变。
【文章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 写景场域及性质的转变
二、 融情造境的继承与突破
三、 表现艺术的特点和发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庾信“游仙诗”中所表现的“藤”──从葛藟到紫藤[J]. 矢嶋美都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5)
[2]庾信在北朝的真实处境及其乡关之思产生的深层原因[J]. 鲁同群.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01)
[3]论齐梁文人革新晋宋诗风的功绩[J]. 葛晓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03)
[4]庾信的创作艺术[J]. 葛晓音. 中州学刊. 1982(04)
[5]读哀江南赋[J]. 陈寅恪.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41(00)
本文编号:3005812
【文章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 写景场域及性质的转变
二、 融情造境的继承与突破
三、 表现艺术的特点和发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庾信“游仙诗”中所表现的“藤”──从葛藟到紫藤[J]. 矢嶋美都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5)
[2]庾信在北朝的真实处境及其乡关之思产生的深层原因[J]. 鲁同群.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01)
[3]论齐梁文人革新晋宋诗风的功绩[J]. 葛晓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03)
[4]庾信的创作艺术[J]. 葛晓音. 中州学刊. 1982(04)
[5]读哀江南赋[J]. 陈寅恪.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41(00)
本文编号:3005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005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