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苏轼诗话中审美范畴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13:02

  本文关键词:苏轼诗话中审美范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苏轼作为宋诗特色的肇兴者,在宋诗厘定自身发展畛域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接榫作用。这位宋诗巨擘丰厚的诗歌创作实绩与独特的诗学审美主张荡涤衣被了诸多后来者,影响着宋诗与诗歌批评的发展走向。其诗学思想在其论诗之语中体现最为分明,本文以苏轼诗话中的审美范畴为研究对象,选取苏轼诗话中具有基础性、时代性、个人性特点的几组审美范畴,对其内涵归旨、思想基础与彼此间的关系加以探究、厘清,希求以之为观照点窥见苏轼诗学思想完整谱系。苏轼诗话中的审美范畴“道”是苏轼诗学思想及诗学审美范畴的逻辑起点与思想基元,故此,本文将之列为首章第一部分,并从苏轼对“道”范畴内涵的独特认识与在诗学领域的致道方式两个问题着手,展开论述。为求致“道”,苏轼讲求治心养气,因而极其重视“气”范畴,常将“气”之盛衰做为诗歌评价与人物品藻的重要标准。加之苏轼对“道”范畴认识的独特性与对“道”的扩容令“气”范畴在苏轼的诗学体系中也开始显示出一定的变革意味,承此而来,首章第二部分将会论及苏轼诗话中的审美范畴“气”。苏轼在致道养气的方式上取道儒家思孟一派与庄禅佛老多种途径,儒家读书穷理讲求的格物致知会使诗歌创作与品鉴呈现出重理的倾向;而庄禅讲求的清旷胸怀和澄明心性,行之于诗歌,就会使之取向清美一路。所以,苏轼诗话中出现另外两个颇具时代与个人特色的诗学审美范畴:“理趣”与“清”。故而,本文将二者分列为第二、三章。
【关键词】:苏轼 诗话 审美范畴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绪论8-15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对象的选取8-9
  • 二、苏轼诗话审美范畴研究的意义与价值9
  • 三、苏轼诗话及审美范畴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综述9-12
  • 四、论文结构安排12-15
  • 第一章 苏轼诗话中传统的审美元范畴:“道”与“气”15-27
  • 一、苏轼诗话中的“道”范畴15-21
  • (一)苏轼诗话中“道”范畴的内涵与独特性15-19
  • (二)诗学领域中“道”“技”两进、援“技”进“道”的致道方式19-21
  • 二、苏轼诗话中的“气”范畴21-27
  • (一)苏轼诗话中“气”范畴的内涵22-23
  • (二)多途径实现的养气方式23-27
  • 第二章 苏轼诗话中颇具时代特色的审美范畴“理趣”27-36
  • 一、苏轼诗话中的“理”范畴27-32
  • (一)苏轼诗话中“理”范畴的内涵27-29
  • (二)苏轼诗话中“理”范畴的时代特征29-31
  • (三)“调停之论”——“理趣”的应运而生31-32
  • 二、苏轼诗话中的“趣”范畴32-36
  • (一)“诗以奇趣为宗”——对“奇趣”的大力推崇32-34
  • (二)“好新务奇,乃诗之病”——对“奇趣”的辩证之思34-36
  • 第三章 苏轼诗话中最具个人色彩的审美范畴“清”36-46
  • 一、人之清真36-40
  • (一)苏轼诗话中的“清真”诗人36-38
  • (二)在清美精神之上关于“进取”与“退隐”的哲学思辨38-40
  • 二、诗之清美40-46
  • (一)“清”诗的界定——“清人”与“清处”40-42
  • (二)“清”诗的分类——“清旷”与“清雄”42-44
  • (三)渐老渐熟的平淡:集大智慧与大气概于一身的诗美追求44-46
  • 结论46-48
  • 注释48-54
  • 参考文献54-56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56-58
  • 致谢58-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轼诗三首[J];五台山研究;2004年04期

2 陈晨;;审美与功利交感下的比兴寄托——从苏轼诗词接受看“比兴寄托”[J];兰州学刊;2006年02期

3 杨彦;;苏轼诗文中的道家情怀[J];河南农业;2009年22期

4 韩启超;;《苏轼诗》[J];中国金融家;2012年06期

5 吴旬初;论苏轼诗宏观哲学的形成过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陈才智;苏轼诗歌与北宋文化的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7 钟振振;苏轼诗注辨正[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孙桂丽;苏轼诗中“归”意识探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韦卫妮;论苏轼诗词中的思乡、归隐意蕴[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莫宇芬;;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诗词三首赏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文良;苏轼诗词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畅;苏轼诗话中审美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公;论高丽朝诗人对苏轼诗的接受与发展[D];延边大学;2010年

3 李芹香;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风格[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4 周敏;金代苏轼诗词的传播方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5 陈晨;苏轼诗词误读现象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丽;苏轼诗歌在金元的接受[D];宁波大学;2009年

7 孙广梅;论苏轼诗、书思想的相通性[D];淮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张淑媛;苏轼诗歌雨意象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马丽梅;苏轼诗用典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邱丽清;苏轼诗歌与北宋饮食文化[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苏轼诗话中审美范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08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9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