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晚唐五代词中的色彩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06:23

  本文关键词:晚唐五代词中的色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色彩词作为作者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在晚唐五代词中,色彩的运用极其丰富,那些色彩组成的曼妙词句,对于晚唐五代词意境的形式美的创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种杰出的色彩运用艺术,让晚唐五代词于瑰词华句之外,具有一种别样的美。本篇拟借用西方色彩原理,集中对晚唐五代词中的色彩现象从晚唐五代词整体的色彩概况、表现方式、不同词人群的色彩风格特色、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宋词雅化的影响这四个方面进行系统探究,以期科学、多维地重新认识晚唐五代词高超的美学价值,以及发掘其色彩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晚唐五代词 色彩 意境 审美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3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8
  • 绪论8-14
  • 一、研究背景8-9
  • 二、研究现状9-11
  • 三、研究意义11-12
  • 四、研究对象的界定12-14
  • 第一章 晚唐五代词的色彩概况14-26
  • 第一节 红色调类:红、朱、赤、丹、粉15-17
  • 第二节 黄色调类:黄、金17-19
  • 第三节 绿色调类:绿、碧、青、翠19-21
  • 第四节 白色调类:白、素、银、玉21-26
  • 第二章 色彩的表现方式26-46
  • 第一节 对比运用26-31
  • 一、双色对比27-29
  • 二、多色映衬29-31
  • 第二节 比喻运用31-34
  • 一、明喻31-32
  • 二、暗喻32-34
  • 第三节 借代描写34-36
  • 一、借物呈色34-35
  • 二、以色代物35-36
  • 第四节 通感表现36-40
  • 一、冷暖感37-38
  • 二、轻重感38-39
  • 三、视听交错39-40
  • 第五节 移情描写40-46
  • 一、移情于自然色彩物象41-43
  • 二、移情于人物色彩意象43-46
  • 第三章 色彩与词人群46-78
  • 第一节 民间词人群46-57
  • 一、男女爱情之词的色彩48-51
  • 二、边塞爱国之词的色彩51-53
  • 三、民生疾苦之词的色彩53-57
  • 第二节 文人词人群57-78
  • 一、西蜀词人群57-68
  • 二、南唐词人群68-78
  • 第四章 多样色彩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78-92
  • 第一节 多样色彩风格形成的原因78-82
  • 一、晚唐五代的时代背景78-79
  • 二、词人不同的审美个性79-81
  • 三、晚唐五代社会的审美风尚81-82
  • 第二节 对北宋词色彩雅化的影响82-92
  • 一、色彩选择的雅化83-86
  • 二、意境构筑的雅化86-92
  • 结语92-94
  • 附录94-96
  • 参考文献96-104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104-106
  • 致谢106-108
  • 个人简历108-11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佳;;柳永词中的颜色词——以“红”与“翠”为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2 寺尾刚 ,陈云辉;谈李白诗歌中表现的白色[J];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05期

3 王富仁;色彩与精神感受(上)——旧诗新解(十)[J];名作欣赏;1992年06期

4 冀秀美;卢萌;;冯延巳与李煜词抒情之比较[J];名作欣赏;2010年02期

5 余恕诚;;中晚唐诗歌流派与晚唐五代词风[J];文学评论;2009年04期

6 陶文鹏;传神肖貌 诗画交融──论唐诗对唐代人物画的借鉴吸收[J];文学评论;1994年06期

7 刘尊明;晚唐五代词发展兴盛的文化观照[J];文学遗产;1995年01期

8 文达三;;试论王维诗歌的绘画形式美[J];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05期

9 武复兴;;唐诗与绘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10 余澄;;宋词的雅化与审美价值取向[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3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永芳;古典诗词意境创造中的色彩运用[D];河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晚唐五代词中的色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02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102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c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