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通向当代的古代诗学“教化”范畴

发布时间:2021-06-06 12:52
  "教化"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范畴,"文以明道"是其关于文艺本质的认识;"有裨风教"和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是其社会功能;"潜移默化"是其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教化"在现代文艺学中也得到充分运用,梁启超的"新民"说、"五四"学人的"文学启蒙"、20年代的"文学革命"论、80年代"新启蒙"都与"教化"有密切关系。"教化"范畴贯穿古今的原因在于它已成为积淀于人们心理结构中的文化传统,其与以血缘宗法为根基的宗族社会和儒家教化思想都有密切关系。 

【文章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2020,(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古代诗学“教化”范畴内涵
    1. 古代文论家认为“夫文者,道之用,道者教之本也。
    2.“教化”范畴重视文艺作品“有裨风教”的社会功用,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
    3.“潜移默化”是“教化”范畴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
二、“教化”范畴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
    1.“教化”与梁启超的“新民”说。
    2.“教化”与“五四”学人的“文学启蒙”。
    3.“教化”与20年代的“文学革命”论。
    4.“教化”与80年代“新启蒙”。
三、“教化”范畴贯穿古今的原因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道关系论之古今演变[J]. 周兴陆.  南京社会科学. 2017(02)
[2]“文以载道”再评价——作为一个“文论原型”的结构分析[J]. 刘锋杰.  文学评论. 2015(01)
[3]梁启超的公德思想及历史意义[J]. 戴圣鹏.  人文杂志. 2012(06)
[4]五四文学革命:传统文化的突围与重构[J]. 宋剑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07(01)
[5]在颠覆中承接:儿童文学“教化功能”刍议[J]. 张国龙.  艺术广角. 2005(03)
[6]论中国电影教化传统与道德表述特点[J]. 周星.  宁夏社会科学. 2004(04)
[7]论网络媒体的教化功能[J]. 于红.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8]中国现代文学本土潜在传统[J]. 朱栋霖.  文艺争鸣. 2003(03)
[9]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艺学建设[J]. 蔡钟翔.  文学评论. 1997(05)
[10]中国当代文学观局限分析(下)[J]. 吴炫.  天津社会科学. 1997(02)



本文编号:3214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214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4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