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诗词研究 ——以甲午战争词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1-11-07 06:22
甲午战争诗词研究,是以创作于甲午战争前后、内容与甲午战争相关的诗词为研究对象开展的研究。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次重大事件,在中国迈向近代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造成了当时的文学生态与文人心态的转变。在社会背景与文学创作环境的影响下,记录时事人心的甲午战争诗词就自然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貌,也为此后诗词创作的变革提供了经验。本文以甲午战争词研究为中心,为甲午战争诗词研究的一个部分。是对甲午战争词从整体到个案的研究。首先从当时的词学思想和词学活动入手,通过尊体观念与唱和活动确立了王鹏运为“风雅总持者”的甲午词坛的格局,由此探索甲午战争时期“稼轩风”词作频出而此后词坛风气却转向崇尚“梦窗风”的发展态势,并对王鹏运、况周颐、郑文焯、文廷式等词人的个案加以研究。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甲午战争时期的词学思想与唱和活动
第一节 甲午词坛的“尊体观念”与“词史”意识
第二节 甲午词坛的唱和活动
第二章 甲午战争词的创作成就
第一节 雄豪刚健的感怀之作
第二节 悲凉凄怆的节序词与寿词
第三节 寄托遥深的咏物词与怀古词
第四节 武穆精神的千年回响:论甲午战争之际的“满江红”词创作
第三章 从“稼轩风”到“梦窗风”:论王鹏运的甲午战争词及其词风转变,附谈京师词人
第一节 甲午词坛的风雅总持者:论王鹏运的甲午战争词
第二节 甲午战争时期王鹏运的词风转变
第三节 朱祖谋与沈曾植的甲午战争词
第四节 张鸿与徐兆玮的甲午战争词
第四章 “性灵”与“诗教”:论况周颐与郑文焯的甲午战争词
第一节 性灵之笔下的苍凉之音:论况周颐的甲午战争词
第二节 诗教观念下的家国之悲:论郑文焯的甲午战争词附谈刘炳照
第五章 甲午词坛“稼轩风”的代表:论文廷式的甲午战争词及诗附谈梁启超
第一节 甲午政局与人事调动的记录:论文廷式的甲午战争词
第二节 身为“国士”的忠爱情怀:论文廷式的甲午战争诗
第三节 衰世中的“血泪”“悲歌”:论梁启超的甲午战争词
第六章 故国之思与怀乡之感:论台湾词人群体的甲午战争词
第一节 留台词人的故国之思:论洪弃生与林朝崧的甲午战争词
第二节 内渡词人的怀乡之感:论施士洁与许南英的甲午战争词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481336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甲午战争时期的词学思想与唱和活动
第一节 甲午词坛的“尊体观念”与“词史”意识
第二节 甲午词坛的唱和活动
第二章 甲午战争词的创作成就
第一节 雄豪刚健的感怀之作
第二节 悲凉凄怆的节序词与寿词
第三节 寄托遥深的咏物词与怀古词
第四节 武穆精神的千年回响:论甲午战争之际的“满江红”词创作
第三章 从“稼轩风”到“梦窗风”:论王鹏运的甲午战争词及其词风转变,附谈京师词人
第一节 甲午词坛的风雅总持者:论王鹏运的甲午战争词
第二节 甲午战争时期王鹏运的词风转变
第三节 朱祖谋与沈曾植的甲午战争词
第四节 张鸿与徐兆玮的甲午战争词
第四章 “性灵”与“诗教”:论况周颐与郑文焯的甲午战争词
第一节 性灵之笔下的苍凉之音:论况周颐的甲午战争词
第二节 诗教观念下的家国之悲:论郑文焯的甲午战争词附谈刘炳照
第五章 甲午词坛“稼轩风”的代表:论文廷式的甲午战争词及诗附谈梁启超
第一节 甲午政局与人事调动的记录:论文廷式的甲午战争词
第二节 身为“国士”的忠爱情怀:论文廷式的甲午战争诗
第三节 衰世中的“血泪”“悲歌”:论梁启超的甲午战争词
第六章 故国之思与怀乡之感:论台湾词人群体的甲午战争词
第一节 留台词人的故国之思:论洪弃生与林朝崧的甲午战争词
第二节 内渡词人的怀乡之感:论施士洁与许南英的甲午战争词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4813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481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