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朱熹南康时期诗歌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3 20:55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本文以他在知南康军时期所创作的诗歌为研究对象,结合南宋时期的政治历史环境、南康地区的地理风貌,论述朱熹南康时期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这一时期的诗歌,是朱熹南康时期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个人心态的如实反映,反映出他迫切渴望收复失地、国家早日统一的志向,同时希望辞官归隐的心理状态。第一章首先对朱熹南康时期的诗歌,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分析。朱熹在南康的三年中,其诗歌也是他生活轨迹与个人心态的真实记录。第二章将朱熹南康时期诗歌按题材进行分类与探究,包括怀古言志诗、游览唱和诗和咏物寓意诗。朱熹以凭吊怀古来抒怀言志,借先贤之口而抒发自我之情;在观照庐山奇山俊水的过程中,体悟客观事物的理性,且以诗与友人互勉,借以表达意气相投的情志;南康时期的咏物诗生动传神、立意高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第三章从三个角度分别论述朱熹南康时期诗歌的艺术特征,即自然平易的语言、理趣诗情的融合和萧散澹然的风格。朱熹的诗歌,语言自然朴素,成就了朱熹南康诗歌天然去雕饰的美;庐山的山水滋养诗人的性灵,使他在山川景象中领悟生命生生不息、变幻万千的哲理,融理趣入诗情。所谓...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朱熹诗歌研究现状总括
        (二)朱熹南康时期诗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朱熹南康时期诗歌的创作概况
    第一节 初至南康,示盼归意
    第二节 建院赈灾,忧国忧民
    第三节 罢郡东归,作别庐山
第二章 朱熹南康时期诗歌的题材内容
    第一节 怀古言志诗——独有忧世心,寒灯共萧瑟
    第二节 游览唱和诗——眷眷山水心,幸此朱墨暇
        一、山水游览诗
        二、唱和赠答诗
    第三节 咏物寓意诗——白玉堂前树,风清月影残
        一、咏白鹿洞书院诗
        二、咏梅诗
第三章 朱熹南康时期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自然平易的语言
    第二节 理趣诗情的融合
    第三节 萧散澹然的风格
第四章 朱熹南康时期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白鹿洞书院诗——咏山林风月
    第二节 白鹿洞书院诗——咏儒家先贤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百年来朱熹理学与文学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蔡方鹿,赵聃.  社会科学研究. 2017(01)
[2]宋孝宗时期朱子三封事发微[J]. 吕欣.  朱子学刊. 2015(02)
[3]朱熹诗佛禅情结诗性视界探微[J]. 邱蔚华.  东南学术. 2016(03)
[4]朱熹咏梅诗的思想意蕴[J]. 付春明.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5]民国时期的朱熹文学研究[J]. 徐涓,乐爱国.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6]朱子文艺的萧散澹然之美[J]. 杨万里.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7]朱熹与白鹿洞书院[J]. 任文香.  兰台世界. 2013(19)
[8]朱熹诗闲适意趣的文化审美视境[J]. 邱蔚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9]论朱熹诗“士不遇”情结中的文化审美意蕴[J]. 邱蔚华.  嘉应学院学报. 2011(10)
[10]文化还原下的朱熹诗忧患情结研究[J]. 邱蔚华.  文艺评论. 2011(10)

博士论文
[1]朱熹文学与佛禅关系研究[D]. 邱蔚华.福建师范大学 2017
[2]朱熹理学的美学意蕴[D]. 吴志翔.武汉大学 2010
[3]理学诗论与南宋诗学[D]. 石明庆.南开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论朱熹诗的家国情怀[D]. 甘秋月.贵州师范大学 2018
[2]朱熹在福建武夷地区的诗歌创作研究[D]. 林春惠.南昌大学 2017
[3]朱熹组诗研究[D]. 曾清燕.福建师范大学 2012
[4]朱熹咏梅诗词的研究[D]. 马玉红.延边大学 2012
[5]朱熹咏物诗研究[D]. 朱文凯.福建师范大学 2011
[6]朱熹山水游记研究[D]. 郭良桂.福建师范大学 2009
[7]哲人之诗[D]. 吴宇.安徽师范大学 2007
[8]朱熹山水诗的渊源与嬗变[D]. 侯长生.陕西师范大学 2004
[9]张栻与朱熹诗比较研究[D]. 张体云.湘潭大学 2003
[10]朱熹诗浅论[D]. 李春桃.湖南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937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4937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7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