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文学教育视角下的余华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3 18:18
  余华作为中国当代的著名作家,从开始受川端康成等作家影响创作忧郁感伤风格的作品到大胆挑战传统、勇于创新地进行先锋文学写作,再到后来华丽转身、投入到现实风格的写作,这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作历程离不开余华本身受到的文学教育的熏陶。在受到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学教育影响后,余华也在文学教育的影响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整个文学世界的创作和人类精神的广泛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么,余华在不同时期曾受到过哪些文学教育的滋养?这些文学教育对余华的文学创作又起到了哪些不同的作用?在其文学创作上有了一定的建树后,余华又在文学教育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本文试图从文学教育这一角度出发,结合余华的文学作品、创作观念,对余华文学创作的理论来源、在文学教育影响下取得的文学成就进行详细阐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可以对余华的创作风格及其转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能够更好地认识文学教育对作家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正文主要由三章组成。第一章首先是从家庭、社会、大学三个空间展开形式对余华所接受的文学教育进行全面分析,探究余华文学创作的源头,阐释余华的创作风格、创作心理的形成过程。余华的出生环境较为特殊,所处时代背景也较...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理由及意义
        (一)选取余华研究的新视角
        (二)突显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三)探究文学教育的规律性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余华的相关研究
        (二)文学教育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余华所接受的文学教育
    第一节 余华文学教育的家庭空间展开形式
        (一)余华早期所接受的文学读物和文学故事
        (二)余华早期所习得的社会知识
        (三)余华早期所接受的学校教育
        (四)鲁迅精神的继承和超越
    第二节 余华文学教育的社会空间展开形式
        (一)对川端康成的初步模仿
        (二)对卡夫卡创作风格的超越升华
    第三节 余华文学教育的大学空间展开形式
第二章 余华所接受的文学教育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余华的文学创作侧重于生与死的书写
        (一)死亡意识的书写
        (二)生命意识的书写
    第二节 余华的文学创作侧重于社会人性的书写
        (一)人性“恶”的书写
        (二)人性“恶”到人性“善”的转变
        (三)人性“美”的深度开掘
    第三节 余华的文学创作侧重于社会底层的书写
第三章 文学教育视角下的余华文学创作成就阐释
    第一节 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持续性文学教育
        (一)“中文在线网”的创立
        (二)《第七天》面世后的“两种声音”
    第二节 兼容并蓄的借鉴与创新并举的文学教育
    第三节 注重自我超越和自我否定的文学教育
余论及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位论著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人物形象的双重性[J]. 李娜.  文山学院学报. 2020(02)
[2]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荒诞与真实[J]. 郝晓艳.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01)
[3]谈《第七天》的“新闻化”创作[J]. 常爱心.  北极光. 2019(10)
[4]莫言的“军艺时期”——从史料文献梳理作家的“大学生活”兼及一种文学史的观察[J]. 谢尚发.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9(02)
[5]在网络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传播[J]. 姚军.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9(02)
[6]余华《第七天》中的新闻写实与文学虚构[J]. 衣茜茜.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1)
[7]《活着》的重复叙事特点分析[J]. 郭林.  品位经典. 2019(02)
[8]用人性的悲悯照亮内心——读余华新书《我只知道人是什么》[J]. 高中梅.  人才资源开发. 2019(03)
[9]继承与变异——浅析卡夫卡对余华的影响[J]. 刘殊,叶杨.  中国文化论衡. 2018(02)
[10]鲁迅与余华的死亡叙事比较[J]. 冯阿赛.  文山学院学报. 2018(05)

博士论文
[1]文学教育论[D]. 鲁定元.华中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余华与卡夫卡小说的比较分析[D]. 高欢欢.河南大学 2018
[2]贾平凹与文学教育研究[D]. 冯毓璇.陕西师范大学 2018
[3]余华小说的人性书写研究[D]. 罗盼盼.西北师范大学 2017
[4]论余华长篇小说的写实性[D]. 李先慧.青岛大学 2015
[5]“自由地接近真实”[D]. 王卓俊.苏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667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5667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b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