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雅俗碰撞与融合下的柳永和周邦彦词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1 06:38
  词最初即是作为配合音乐的歌词而出现,后入文人之手,成为诗客曲子词,其内部存在着音乐性与文学性、娱乐功能与抒情功能的内在矛盾。本文绪论部分首先明确文人、民间词坛的建立和不同的词体功能建构。北宋仁宗朝市井青楼与酒筵歌席两个歌场唱词活动的复兴,标志着词体成为上层士人雅文化与下层市井俗文化共同建构之物,形成了两个词坛。两个词坛在互相对立与交流中对词体功能建构有着不同的要求,对民间而言,词体作为文化消费的流行歌曲,偏重词体音乐性与娱乐功能,而对于文人而言首先应当是可读之诗,追求文学性与抒情功能。士人诋毁、民间传唱的柳永词,若从原因探究,其雅俗碰撞体现为对音乐性与娱乐功能的偏重,而文学性与抒情功能的不足。在民间与士人均广为喜爱的周邦彦词,其雅俗融合中即体现为音乐性与文学性、抒情功能与娱乐功能的兼得。第一章比较柳、周词音律谐美的共性,这是柳、周得以民间传唱的首要因素。第二章比较柳、周词的内容,羁旅艳情两大类常人易感的题材,有助于娱乐功能的发挥,这是二人共性。而不同之处在于柳永常人易感的内容中流露出市民趣味的底色,弱化了文学性,周邦彦则能在其中融入身世之感的离骚之旨。第三章比较柳、周词铺叙手法,平铺直...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回顾
    二、两个词坛的建立
    三、两个词坛词体功能建构的分流
    四、雅俗碰撞的柳永词
    五、雅俗融合的周邦彦词
第一章 柳周词音乐性的比较
    一、俗子易悦:柳词用调声律对娱乐功能的影响
    二、俗子易悦:周词用调声律对娱乐功能的影响
第二章 柳周词内容的比较
    一、俗子易悦:柳周词羁旅艳情对娱乐功能的影响
    二、雅俗异趣:市民趣味与离骚之旨
        (一)柳俗:柳词市民趣味对文学性的削弱
        (二)周雅:周词离骚之旨对文学性的强化
第三章 柳周词铺叙的比较
    一、俗子易悦:柳周词叙事情节对娱乐功能的影响
    二、雅俗异趣:浅率直露与曲折含蓄
        (一)柳俗:柳词浅率直露对文学性的削弱
        (二)周雅:周词曲折含蓄对文学性的强化
第四章 柳周词语言的比较
    一、俗子易悦:柳周词俚语俗言对娱乐功能的影响
    二、柳周异途:浅近卑俗与富丽精工
        (一)柳俗:浅近卑俗对文学性的削弱
        (二)周雅:富丽精工对文学性的强化
结语
    一、柳周词比较对柳周词关系的“新”理解
    二、柳周词比较对周邦彦词“集大成”的“新”理解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柳永與唐宋詞的“慢詞化”進程[J]. 杜明靜,路成文.  词学. 2018(02)
[2]柳永“屯田体”的特质及其词史意义[J]. 沈松勤.  文学评论. 2018(05)
[3]清真詞鈎勒舉例[J]. 施志咏.  词学. 2018(01)
[4]《傾杯樂》詞調聲情考論[J]. 姚逸超.  词学. 2015(01)
[5]宋代柳词论案的历史解读与文化透视[J]. 李昌集.  文学遗产. 2011(01)
[6]“变旧声作新声”——柳永歌词的都市叙述与北宋中叶都市文化建构[J]. 王筱芸.  文学评论. 2007(03)
[7]论宋人词体观念的建构[J]. 王昊.  中国文化研究. 2004(02)
[8]论词的叙事性[J]. 张海鸥.  中国社会科学. 2004(02)
[9]论宋代文人词的俚俗化[J]. 谢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10]宋初百年间词之功能的推移——宋代文化构建中的宋词[J]. 董希平.  文学评论. 2003(04)

博士论文
[1]北宋前期词调研究[D]. 姚逸超.浙江大学 2017
[2]词为“倚声”论[D]. 周韬.暨南大学 2008
[3]“流行歌曲”视角下的唐宋词[D]. 宋秋敏.苏州大学 2008
[4]北宋前期词研究[D]. 廖泓泉.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清真词的叙事研究[D]. 邵敏.江西师范大学 2016
[2]周邦彦词两宋接受史研究[D]. 王艳.西北师范大学 2011
[3]离与合:八百年周邦彦与大晟府及清真词与大晟乐关系研究史[D]. 彭锦坤.吉林大学 2008
[4]宋人视词体为“郑卫之音”考述[D]. 王海英.首都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822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5822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8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