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论胡戎乐对周、隋文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7-17 04:10

  本文关键词:论胡戎乐对周、隋文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胡戎乐 部乐 意象 诗歌


【摘要】:本文共分三章,分别从音乐本体、音乐意象、音乐曲辞的角度,研究胡戎乐对周、隋时期文人诗歌创作的影响。第一章论述了隋唐宫廷宴乐体系中,七、九、十部乐与政治、音乐的关系。首先考察九部乐中诸部乐的结构体式,作为论证基础。接着,通过考察七、九、十部乐的演奏次序与演奏频率,把握七、九、十部乐之政治功能的强弱变化。最后,梳理隋唐七、九、十部乐与音乐的关系,认为隋唐七、九、十部乐的发展历程,成为唐大曲的一种重要形成模式。第二章论述胡戎乐意象对北朝文人诗歌创作的影响。首先论述胡戎乐意象兴发与政治环境的恒定关联。进而分析并展示胡戎乐意象含义的固化过程,认为意象固化促使文人在创作诗歌时寻求新变,最终引发诗歌风格由怨情向胡气转变。另外,传统的百戏、面具戏,在周、隋时期加快其胡化进程,这两类意象,引发文人诗歌中娱乐精神的勃兴。第三章论述胡戎乐曲辞对歌行诗体的影响。首先明确歌行诗体的定义与其音乐特性。接着,将胡戎乐曲辞,分为北方“虏音”与“西胡”音乐两大体系,分别论证它们对歌行诗体发展的影响,认为二者共同推动隋末唐初边塞诗与歌行体的发展。
【关键词】:胡戎乐 部乐 意象 诗歌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12
  • 第一章 七、九、十部乐与隋唐政治、音乐之关系12-29
  • 第一节 九部乐中诸部乐的结构体式12-17
  • 一、《西凉乐》13-14
  • 二、《龟兹乐》14-15
  • 三、《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15-16
  • 四、《康国乐》16
  • 五、《天竺乐》16-17
  • 第二节 隋七、九部乐音乐功能的由弱而强17-22
  • 一、隋七部乐确立及其政治功能18-20
  • 二、隋九部乐确立及其娱乐、政治功能20-22
  • 第三节 唐九、十部乐政治功能的由强而弱22-27
  • 一、九、十部乐的政治功能在初盛唐的强化22-26
  • 二、唐九、十部乐功能由政治向娱乐的嬗替26-27
  • 第四节 隋唐七、九、十、部乐与政治、音乐关系之梳理27-29
  • 一、隋唐七、九、十部乐与政治的关系27
  • 二、隋唐七、九、十部乐与音乐的关系27-29
  • 第二章 胡戎乐意象对北朝文人诗歌创作的影响29-45
  • 第一节 胡戎乐意象的兴发及其与政治的关联29-30
  • 第二节 胡戎乐器乐曲意象的情感气质功能及其影响30-40
  • 一、怨情风格的形成与主要题材内容31-34
  • 二、胡戎乐器乐曲意象含义的固化及其影响34-37
  • 三、贞壮昂扬之胡气与周隋文人征行诗歌的发展37-40
  • 第三节 百戏、面具戏意象的娱乐功能及其影响40-45
  • 一、百戏角壿意象之娱乐功能的勃兴40-42
  • 二、面具戏形象对老子化胡主题的影响42-45
  • 第三章 胡戎乐对周、隋、初唐时期歌行体的影响45-63
  • 第一节 歌行体的定义及其音乐性45-48
  • 一、胡戎乐与歌行诗体关系之概述45
  • 二、歌行体的定义及特征45-46
  • 三、歌行体的音乐性46-48
  • 第二节“虏音”对歌行体发源、发展的影响48-56
  • 一、汉之“虏音”:《铙歌》与汉横吹曲对歌行诗体的影响48-50
  • 二、汉以后的北方民歌对歌行发源的影响50-54
  • 三、南风北渐与本土虏音对北朝文人歌行创作的双重影响54-56
  • 第三节“西胡”音乐对周、隋、初唐歌行的影响56-63
  • 一、“西胡”音乐之流行及其对诗歌的一般性影响56-58
  • 二、“西胡”音乐对周、隋、初唐歌行的具体影响58-63
  • 结语63-65
  • 参考文献65-68
  • 致谢68-69
  • 附:攻读硕士期间本人公开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6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萍;;“一时文宗”袁彦伯——论袁宏的文才和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2 金仁义;东晋南朝国婚之流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金仁义;李四红;;南朝国婚与政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高贤栋;;北朝宗族谱牒述论[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5 朱慈恩;;魏晋南北朝史学接受述论[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6 梁银景;;朝阳北塔出土泥塑像的渊源及奉安场所探讨[J];边疆考古研究;2008年00期

7 陈悦新;中心文化对须弥山北朝洞窟的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赵晨昕;;兰陵萧氏宗教信仰转变与时代变迁互动关系初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朱林芳;再析北魏太和年间均田制和三长制确立的时间[J];沧桑;2005年01期

10 朱林芳;;北魏时期河西归来的太原王氏[J];沧桑;2009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4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5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耿朝晖;释慧皎《高僧传》文学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满仁;智识与情感:沈约的思想世界[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蕾;鲜卑拓跋部政权的建立及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丹;徐显秀墓志、厍狄忯洛夫妇墓志校释[D];南京大学;2011年

3 何淼;论后三国时期的军事格局[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童超;南朝君相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许春华;北凉王沮渠蒙逊及其政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蒙海亮;周隋总管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卢超;南朝政治影响下的史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任艳丽;左思《咏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丹;竹林七贤交游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曾旭明;刘琨与两晋之际的地方势力[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518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5518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0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