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论余国藩的《红楼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7 04:22

  本文关键词:论余国藩的《红楼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余国藩 红楼梦 虚构论 主题论 拥黛抑钗 比较研究


【摘要】:作为一名美国的华裔学者,余国藩以其对《西游记》的出色英译和研究而名声大噪,而他对另一部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研究同样出色。余国藩的红学研究着眼于小说的虚构性,探究小说的主题,在挖掘林黛玉形象悲剧方面别有新解。他认为《红楼梦》应当被当作小说来阅读,强调其虚构特质以此来否定自传说。余国藩对《红楼梦》主题的关注集中在两方面:《红楼梦》中的情欲;《红楼梦》中的佛教隐意。余国藩对《红楼梦》中的人物研究主要集中在林黛玉身上,提出对夏志清“拥钗观”的反驳,致力于阐释林黛玉形象的悲剧内涵。余国藩的红学研究特色有三点:灵活运用西方文学理论;比较文学的研究手法;多边对话的态度。对余国藩的红学进行研究启迪颇多,可以多方面启发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可以对西方的汉学研究产生借鉴意义;可以从跨文化的角度为《红楼梦》的意义阐释开辟出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余国藩 红楼梦 虚构论 主题论 拥黛抑钗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11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绪论9-19
  • 1.1 选题背景9-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11-14
  • 1.3 研究意义14-16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6-17
  •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17-19
  • 2 余国藩《红楼梦》虚构论19-33
  • 2.1 余国藩的虚构论:对胡适“自传说”的全面包抄20-30
  • 2.2 余国藩虚构论的生成依据30-33
  • 3 余国藩《红楼梦》主题论33-52
  • 3.1 《红楼梦》的“大旨谈情”说34-41
  • 3.2 《红楼梦》的“佛教隐意”说41-48
  • 3.3 余国藩主题论的生发机制48-52
  • 4 余国藩的“林黛玉”形象新论52-66
  • 4.1 余国藩的拥黛论53-62
  • 4.2 余国藩“拥黛抑钗”的深层原因62-66
  • 5 余国藩红学研究的特点及启示66-77
  • 5.1 余国藩红学研究的特点66-73
  • 5.2 余国藩红学研究的启示73-77
  • 6 结语77-80
  • 参考文献80-88
  • 作者简历88-90
  • 学位论文数据集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目录[J];红楼梦学刊;2001年03期

2 孙玉明;日本《红楼梦》研究论著目录[J];红楼梦学刊;2002年01期

3 李祝喜;论《红楼梦》的荒诞叙事[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任勇胜;;是“繁荣”,还是“泛滥”?——近两年“红学”论著出版一瞥[J];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12期

5 詹颂;;论清代女性的《红楼梦》评论[J];红楼梦学刊;2006年06期

6 子木;;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综述[J];红楼梦学刊;2007年06期

7 吕玲;王平;;论《红楼梦》传播与接受的价值取向[J];红楼梦学刊;2009年04期

8 海炯;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简况[J];社会科学;1980年05期

9 胡文彬;威斯康辛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述评[J];学习与思考;1982年02期

10 木石;别树一帜的学术新著──《红楼梦精解》[J];南都学坛;199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国庆;;《葫芦庙》中的红楼梦精神——评戏曲新作《葫芦庙》[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演讲人 陈维昭;20世纪的海外红学[N];人民政协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伟科;《红楼梦》美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2 车瑞;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D];山东大学;2010年

3 刘继保;《红楼梦》评点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吴晓风;《红楼梦》评点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李丽霞;《红楼梦》岁时节令文学功能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6 谢氏映凤(释坚莲);《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陶小红;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孝辉;高鹗续《红楼梦》与《刘心武续红楼梦》比较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6年

2 路畅;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礼文化传播[D];郑州大学;2016年

3 王美春;论余国藩的《红楼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4 蔡灵美;《红楼梦》悲剧层次探析[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覃靖然;《红楼梦》结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6 智源;《红楼梦》的终极关怀意蕴[D];河南大学;2011年

7 林素真;《红楼梦》的“虚化”叙事[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陆阳艳;《红楼梦》启蒙思想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惠珍;《红楼梦》在韩国的翻译流传及其对韩国文学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3年

10 熊瑶;《红楼梦》谶语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51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551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b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