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晚期自传小说与“晚期风格”
发布时间:2017-07-20 18:20
本文关键词:张爱玲晚期自传小说与“晚期风格”
【摘要】:本文主要关注张爱玲的晚期自传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小团圆》《雷峰塔》和《易经》,借鉴萨义德“晚期风格”理念,结合张爱玲的传记、书信及散文作品,试图对其晚期自传小说的呈现作出合理解释,以期弥补张爱玲晚期作品整体性研究方面的不足。绪论部分主要综述这四部小说的研究现状,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四部小说既不同于张爱玲的早期创作,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晚期写作,而是呈现出一种与读者预期完全迥异的创作风格?针对这一文本现象,本文引入萨义德“晚期风格”的理念,并对“晚期风格”的内涵进行界定和解释,明确本文在什么程度上引用此概念。第一章立意为“背后的故事”。结合张爱玲的传记、书信,尤其是晚年在美国的经历,将其写作与生存状态联系起来,以翔实的资料做知识考古学式的工作,并借助“晚期风格”中的“焦虑”、“死亡的折射”等内涵,试图最大限度地还原这四部小说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以及小说命运的流转。同时,张爱玲式的“反复书写”行为,也可视为对萨义德“晚期风格”概念的一种丰富。第二章是本文论述的重点,立意为“文本的内容”。致力于描述张爱玲的晚期自传小说在内容上的表现,并借助萨义德“晚期风格”中最重要的两个内涵——“自我放逐”与“不合时宜”——来解释这些表现。这四部小说在内容上表现为:张爱玲将自我放逐到古老的家族记忆中,把目光投向回不去的过去,对旧秩序旧事物表现出近乎偏执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自己的时代;张爱玲不再顾及任何假想的平静和谐,全景式大幅度曝光了家庭内外的各类丑闻和个人隐私,描摹出一群不讨喜的人物;张爱玲摘掉小说中人物的面具,恣意描写他们在不经意间或不易觉察的心理和行为,构建起每个人不为人知或不愿为人知的处事哲学;张爱玲以暖昧的姿态,对孔教礼法进行了详细的解说,为美国读者构建起一个孔教中国的想象,这不失为对美国人喜闻乐见的中国想象进行了一次不合时宜的反抗。第三章立意为“文本的形式”。从读者的角度,来考察小说在章节结构、主题相关性、语言风格上的表现:“杂乱无章”、“旁逸斜出”、“平淡含蓄”。这与早期的华丽苍凉相比,像没有修饰和润色的草稿,在艺术层面上造成一种“未完成”的印象。本文借鉴萨义德对阿多诺、贝多芬、易卜生等艺术家的论述,结合《海上花列传》对张爱玲的影响,解释产生这种印象的原因以及这种印象的本质。结语部分主要概括了张爱玲晚期小说与早期小说的异同,并重新反省了张爱玲晚期自传小说到底在哪些层面上与萨义德的“晚期风格”形成默契,又在哪些方面逸出了“晚期风格”的范畴,并反过来可以丰富“晚期风格”的内涵。
【关键词】:张爱玲 自传小说 晚期风格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3-5
- 英文摘要5-12
- 绪论12-20
- 第一节 张爱玲晚期自传小说研究述评12-16
- 一、《同学少年都不贱》研究现状12-13
- 二、《小团圆》研究现状13-15
- (一) 关于文本内容的求真性研究13-14
- (二) 对于文本艺术的本体性研究14
- (三) 与前期作品的对比性研究14-15
- 三、《雷峰塔》《易经》的研究现状15-16
- 四、张爱玲晚期自传小说及其晚期风格的整体研究现状16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16-20
- 一、研究背景16-17
- 二、研究意义17-18
- 三、晚期风格的内涵及界定18-20
- 第一章 “反复书写”的焦虑20-36
- 第一节 “死亡的折射”20-25
- 第二节 写作与生存的双重困境25-31
- 第三节 出版中的多重互涉31-36
- 第二章 “自我放逐”与“不合时宜”36-60
- 第一节 远离现存的追忆36-42
- 第二节 隐私丑闻的曝光42-48
- 第三节 隐秘心理的展示48-54
- 第四节 孔教礼法的暖昧式解说54-60
- 第三章 “未完成”的印象60-76
- 第一节 “杂乱无章”的结构60-65
- 第二节 “旁逸斜出”的故事65-69
- 第三节 平淡含蓄的风格69-76
- 结语76-78
- 参考文献78-81
- 致谢81-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邓昭祺;;张爱玲自传小说《小团圆》索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李宪瑜;;张爱玲“自传三部曲”与所谓“晚期风格”[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张瑞芬;;童女的路途——读中文版张爱玲《雷峰塔》与《易经》[J];书城;2011年04期
4 张柠;;张爱玲和现代中国的隐秘心思[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朱旭晨;郭小英;;隐忍的阙失与痛快的宣泄——《对照记》与《小团圆》的互文性[J];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5693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569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