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张爱玲的家庭小说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5 19:07

  本文关键词:张爱玲的家庭小说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张爱玲 家庭小说 苍凉 家庭关系


【摘要】:张爱玲在其家庭小说中,描写了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家庭,然而无论是朱门大院的大户人家,还是狭窄弄堂里的小门小户,都涂抹着苍凉、阴郁的色调,父子反目、毒母食子、同胞相煎的事情比比皆是,令人触目惊心。张爱玲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骨肉亲情,在她的笔下,一切都是可以利益化的,父母可以为了自己的私心而扼杀子女的幸福,兄弟姐妹们也随时可以用来出卖,人情之冷漠、亲情之淡薄让人不寒而栗。总之,张爱玲笔下的世俗世界不是和和美美、圆圆满满的,它是千疮百孔、面目狰狞的。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不美好的世界,最能发人深省、引人反思。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究张爱玲的家庭小说。第一部分是张爱玲家庭小说的创作动因。张爱玲家庭小说之所以会有一种悲凉的情感基调,跟她成长的家庭环境、人生经历和时代大背景是分不开的。第二部分是张爱玲家庭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要分析了她家庭小说中男男女女的人物形象。不管男人还是女人,都几乎没有正面的形象。第三部分是张爱玲家庭小说中的家庭关系,主要从亲子关系、手足关系和夫妻关系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她家庭小说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她笔下的家庭就是一片无爱的荒漠,亲情沦丧,真爱匮乏。第四部是张爱玲家庭小说的艺术风格。苍凉是她家庭小说的底色,荒凉感随处可见。结语部分则对张爱玲的家庭小说进行了慨括总结,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张爱玲家庭小说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张爱玲 家庭小说 苍凉 家庭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5
  • 引言5-8
  • 第一章 张爱玲家庭小说的创作背景8-15
  • 1.1 亲情的荒芜8-12
  • 1.2 爱情的虚无12-13
  • 1.3 时代的影响13-15
  • 第二章 张爱玲家庭小说中的人物形象15-23
  • 2.1 家庭中的男性形象15-18
  • 2.2 家庭中女性的形象18-23
  • 第三章 张爱玲家庭小说中的家庭关系23-32
  • 3.1 冰冷化的亲子关系23-28
  • 3.2 冷酷的手足之情28-29
  • 3.3 无爱的婚姻关系29-32
  • 第四章 张爱玲家庭小说的艺术风格32-35
  • 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38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38-39
  • 致谢39-4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美娟;彭文娟;;《金锁记》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2 孙吴刚;;论张爱玲作品中的继母形象——以《茉莉香片》中的继母形象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3 汪新超;方兆平;;浅析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4 许丙泉;张东鹏;;论意境传统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J];船山学刊;2009年03期

5 陈华;;张爱玲的俗与雅[J];当代小说(下);2010年04期

6 杨迎平;;相知而不相随——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情感悲欢[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王左艳;;被规避了的消费性——张爱玲创作中的意识形态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黄开发;;张爱玲、苏青小品文的创作特色及其意义[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袁良骏;;以傅雷为代表的早期张爱玲研究[J];晋阳学刊;2011年03期

10 李乐;;谈《金锁记》中以实写虚的意象技巧[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梅;张爱玲的小说传统与文学中的日常叙事[D];暨南大学;2005年

2 赵元蔚;海派文学与消费文化[D];吉林大学;2008年

3 赵欣;上海都市文化与上海女作家写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涛;理论与立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三家”论[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忠璇;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范芊婀;川端康成与张爱玲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石晓蕊;“张爱玲现象”的当代接受[D];辽宁大学;2011年

4 曹婧;张爱玲的民间世界试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韩利贤;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不肖子”形象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潘菁菁;论张爱玲小说人伦关系的异化[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竹赢;论张爱玲小说变态心理的描写和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成华;张爱玲作品畸病描写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罗贤龙;昙花一现的四十年代新市民文学[D];苏州大学;2007年

10 程丽;女性命运的思考与人性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727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5727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4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