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与对比:《活着》的叙事策略
本文关键词:重复与对比:《活着》的叙事策略
【摘要】:《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在叙事方面,小说采用重复和对比的策略来揭示"活着"这一主题,在对生活的态度中流露出浓郁的温情。在这个过程中,余华的创作也一改前期先锋小说激进探索的姿态,开始变得平实、自然,显示了现实主义小说的风貌,表现出对生命的关怀。
【作者单位】: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 余华 《活着》 重复 对比
【基金】: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610519067
【分类号】:I207.42
【正文快照】: 《活着》讲述的是主人公福贵从建国前到建国后四十多年充满宿命感的苦难人生。年轻时的福贵是一个浪荡少爷,骄奢无度、不思进取、嗜赌成性。当他输光家产后,不幸也随之而来:父亲被气死,妻子被岳父接走,他自己也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一去就是两年,在这期间母亲因病去世,女儿凤霞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浩;;从电影《活着》和《楚门的世界》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新闻世界;2014年06期
2 何滢;浅析小说《活着》中有庆之死[J];当代文坛;2001年04期
3 褚自刚,王帅锋;谈《活着》的距离控制艺术[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赵星汉;;《活着》中关于死之反复手法的运用[J];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赵嵘;《活着》的历程——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刘兰芳;;《活着》——雅小说,俗小说?[J];社会科学家;2005年S2期
7 金红;《活着》:雅俗文学嬗变寻踪[J];学术交流;2005年04期
8 倪浓水;;“说服读者”:《活着》的叙事策略[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01期
9 谢春阳;;用真诚解读生活──肖功勋散文集《活着》序[J];湖南安全与防灾;2007年06期
10 金子靖;;从生命思考到时代反思——小议小说和电影《活着》的差异[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达敏;;超越原意阐释与意蕴不确定性——《活着》批评之批评[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井桂荣;;从《活着》看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3 狄俊;赵伯飞;;一部“死与生、生与活”的变奏曲——评电影《活着》人性美的美学价值[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波;《活着》:如何活出新意[N];北京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张悦;《活着》的“艺术”:窄如手掌 宽若大地[N];中国艺术报;2013年
3 兰守亭;《活着》是一部永恒的家庭史诗[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赵忱;余华,给孟京辉《活着》绝对的自由[N];中国文化报;2012年
5 早报记者 蔡晓玮;余华放手孟京辉无底线改编《活着》[N];东方早报;2012年
6 押沙龙在1966;一场文学的胜利[N];东方早报;2013年
7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话剧《活着》走进德国主流剧院[N];光明日报;2014年
8 郝建;不想当编剧的劳教犯不是好厨子[N];中华读书报;2014年
9 高志强;重谈《活着》[N];吉林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云菲 实习记者 张婷;余华 伟大的作家会选择往艰难的地方走[N];中国艺术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琼;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下《活着》英译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张昂;《活着》维译本中的翻译问题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3 古力沙帕·艾合买提;《活着》的两种维译本中复句的翻译比较[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4 贺靖婷;“生命不该承受之重”——《活着》悲剧性新探[D];中南大学;2010年
5 李天骥;《活着》的困境——小说与电影的探寻[D];吉林大学;2010年
6 钱海鼎;生死观视野中《活着》的生与死[D];云南大学;2010年
7 刘敏;《活着》:小说与电影叙事艺术之比较[D];西南大学;2008年
8 卢秀萍;变脸:从《活着》到《兄弟》[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张玲;余华《活着》中的死亡叙事及修辞处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林贵丽;译味深长—谈谈《活着》概念隐喻英译[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99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599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