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女性主义批评的历史演变研究
本文关键词:《围城》女性主义批评的历史演变研究
【摘要】:自二十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传入中国,迄今为止,以小说《围城》为批评对象的《围城》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它由最初的舶来品逐步演变成为根植于中国本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模式。值得说明的是,由于社会政治的因素,针对《围城》的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在二十世纪40年代、50年代至70年代末期,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国内没有出现以《围城》为研究对象的女性主义批评。80年代、90年代至二十一世纪,针对《围城》的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出现了众说纷纭的繁荣景象。本研究就是针对这30年来《围城》女性主义批评的研究,探究其发展特点及历史演变过程。研究发现:80年代的女性主义批评,以挖掘和颠覆为动机,出现了批判男权意识、探讨女性意识觉醒为主题的研究;90年代,《围城》的女性主义批评研究侧重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对男性为主的叙事视角、女性为结构工具的表达方式以及女性婚姻观进行了探究,这种以发现和重构为动机的女性主义批评代表了历史的进步;进入二十一世纪,《围城》女性主义批评在本土化进程中不断实现着发展创新,走向了多元化的复合批评之路,将本土化批评引入更加广阔的话语领域。虽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其成就与发展前景蔚为可观。
【关键词】:《围城》 女性主义批评 历史演变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2
- 一、《围城》女性主义批评形成的背景7-8
- 二、《围城》初版以来的女性主义批评研究8-12
- 第一章 《围城》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以挖掘和颠覆为动机的女性主义批评12-19
- 第一节 挖掘批判男权主义15-16
- 第二节 注重研究女性意识16-19
- 第二章 《围城》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以发现和重构为动机的女性主义批评19-29
- 第一节 以男性叙事视角重构女性主义批评21-23
- 第二节 以“结构性”工具——女性切入进行探索23-25
- 第三节 以女性性别视角重构女性文化25-29
- 第三章 《围城》女性主义批评的高潮——以反思和拓展为动机的女性主义批评29-35
- 第一节 重新审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29-33
- 第二节 重要女性主义批评家对《围城》的关注33-35
- 第四章 《围城》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和话语体系的建构35-42
- 第一节 《围城》女性主义批评本土化进程中的发展与创新35-39
- 第二节 《围城》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前景39-42
- 结语42-43
- 注释43-46
- 参考文献46-49
- 致谢49-5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君伟;;她是个人物——说说《围城》中的汪太太[J];名作欣赏;2005年23期
2 孙芳;;《围城》的俄译本片段赏析[J];俄语学习;2007年01期
3 张文婧;董霞;;《围城》幽默语言艺术小探[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4 陈思广;;《围城》出版初期的臧否之声[J];文学教育(下);2012年05期
5 姚敏敏;;谈谈《围城》中关于生活的哲理性[J];文学教育(中);2013年08期
6 韩梦怡;;从语境关系顺应角度试析《围城》中隐喻的德译[J];语言与翻译;2013年03期
7 许洁;;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爱情隐喻剖析——以《围城》中的爱情隐喻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年11期
8 彭加瑾;;《围城》的魅力[J];当代电视;1991年01期
9 萧乾;;电视剧《围城》的启示[J];电影艺术;1991年06期
10 雷家仲;;人生永远是进取——对一种《围城》理论的思索[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凤来;;《围城》中的幽默比喻及其英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围城》内外[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3 程致中;;《围城》主题新说[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4 韩刚;;《围城》多层意蕴管窥[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萍;;《围城》中的比喻解读[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马钧;;《围城》人物命名漫笔[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7 于兰;;中西文化浸润下的英译本《围城》——从小说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分析英译本[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黎兰;;“打通”与“自律”——从钱钟书《围城》的反“围城哲学”说起[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志明;周X;;《围城》与新时期文学[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10 吴昌红;;一座精神堡垒 两种小说形式——《小世界》与《围城》之比较[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止庵;重温《围城》[N];中国文化报;2002年
2 止庵;回到《围城》[N];华夏时报;2002年
3 陈思广;《围城》出版初期的臧否之声[N];中华读书报;2012年
4 杨绛;写在《围城》汉英对照本之前[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记者 邓丹;有人出书破解《围城》之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秋禾;愤世恨人读《围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甘谷县西坪初级中学 王玉平;从《围城》看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反规范[N];天水日报;2007年
8 何晶;浅谈《围城》中的女性形象[N];文艺报;2006年
9 李昕晖;红色记忆 恢弘巨制[N];吉林日报;2010年
10 曾艳兵;《围城》里的艾略特[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亚云;《围城》中人物隐喻英译过程的跨空间映射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2 陈蓓洁;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围城》中新奇隐喻认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陈彩云;《围城》陌生化手法的等效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4 阿依努尔·塞都;《围城》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及翻译策略[D];新疆大学;2015年
5 李首权;《围城》中英文本隐喻运用对比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6 孙秀娟;《围城》组合变异修辞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7 徐杨;从和谐管理视角析《围城》中的冲突性话语[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何冰冰;《围城》女性主义批评的历史演变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年
9 李明浩;性别视域下的《围城》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陈倩倩;《围城》词汇现象探析[D];河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09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09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