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文学史研究初探
本文关键词:乌衣巷文学史研究初探
【摘要】:乌衣巷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南岸,为六朝旧巷,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重要意象,对“乌衣巷”文学史进行研究,有助于梳理廓清其意义面相,并进而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阐发与金陵抒情传统的研究提供一个视角。本文一共分为七部分,开篇为绪论,重点阐述本文研究的视角、方法、意义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意象研究乃是“乌衣巷”文学史研究的重中之重。第一章至第四章以时间顺序为轴,分析从六朝到明清“乌衣巷”文学史发展的主线脉络。第一章讨论六朝历史和王谢家族与“乌衣巷”的关系,认为“乌衣巷”意象的源初点乃是贵族文化特质;第二章讨论都市空间与“乌衣巷”的关系,认为隋唐时期金陵都市身份感的失落是在六朝历史之外生发出“乌衣巷”“兴废”意义内核的重要原因,在此章内,还讨论到了明清时期“乌衣巷”作为胜景存在于金陵都市空间的问题;第三章讨论在“国身通一”思想背景下,两宋之交以及宋元之交士人笔下的“乌衣巷”意象以及对其精神世界的影响;第四章则讨论明代士人与“乌衣巷”的关系,一方面,由于定都金陵的历史,明初期到明中期士人吟咏下的“乌衣巷”更多的是对金陵王气和都市悠游进行着互动与呼应,另一方面,由于“乌衣巷”与大明王朝的某种同构,因此在明清之际士人遗民的笔下,“乌衣巷”便成为了记录他们从悲愤到凄哀的诗学注脚。第五章是从“二柄”与“交错”的视角来观照“乌衣巷”文学史。一方面由于门第胜景身份的获得与神话文学故事的铺衍,“乌衣巷”在世人心目中被形塑成了一个值得永恒追慕的意象,另一方面却又因为理学、佛教、道家思想的质疑与重塑,使“乌衣巷”意象在解构中呈现出多元的面相。此外,本文认为,“乌衣巷”与“朱雀桥”、“白鹭洲”等金陵典型意象并举、对举的相间交错关系,对金陵抒情传统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为结语,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图式,以概括“乌衣巷”意象的源初点、意义内核、诸多面相以及其与金陵抒情传统的关系,试图展现出“乌衣巷”文学史的基本脉络。本文认为,“乌衣巷”文学史是植根于古典诗学文化心灵与金陵抒情传统的文学史,其象征着传统士人对家国人伦胜景的恒久追慕与认知图式,并展现出江南文化认同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发展和被接受。
【关键词】:乌衣巷 文学史 诗学意象 江南 抒情传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绪论11-20
- 第一节 以文化意象为核心的文学史研究11-15
- 一、典范文字符号背后的文化史与文学史11-13
- 二、文学史研究的三个维度——历史、经典与意象13-15
- 第二节 “乌衣巷”文学史的研究现状、方法与意义15-20
- 一、研究现状15-18
- 二、研究方法与意义18-20
- 第一章 江左衣冠:“乌衣巷”与王谢家族贵族文化特质20-31
- 第一节 “乌衣巷”历史概述与周边环境变迁20-22
- 第二节 “乌衣巷”的经典化与王谢家族贵族文化特质22-31
- 一、“乌衣巷”与琅琊王氏22-25
- 二、“乌衣巷”与陈郡谢氏25-29
- 三、“乌衣巷”的文化意义与王谢家族29-31
- 第二章 金陵旧巷:都市空间与“乌衣巷”的经典化31-40
- 第一节 “乌衣巷”的兴废意义面相与隋唐的金陵都邑31-37
- 一、隋前金陵都邑的历代沿革31-32
- 二、汉魏六朝的广陵都邑变迁与隋唐的扬州都市繁盛32-34
- 三、隋唐金陵都邑的身份感失落:“乌衣巷”兴废意义面相的生发34-37
- 第二节 “乌衣巷”的文学经典化及其都市胜景地位的确立37-40
- 第三章 国身通一:宋末元初“乌衣巷”对士人精神的介入40-57
- 第一节 英雄气短:宋代衰世与士人的“乌衣巷”吟咏41-49
- 一、志士恨长:两宋之交士人的无奈与愁苦41-43
- 二、悲凉万古:南宋末年士人的愤怒与佯狂43-49
- 第二节 黍离浩叹:元初遗民“乌衣巷”吟咏49-57
- 一、故国之思:宋遗民精神世界中的“乌衣巷”49-54
- 二、兴亡浩叹:金遗民笔下的“乌衣巷”及宋金遗民之比较54-57
- 第四章 昂扬与离乱:明代“乌衣巷”与士人以诗纪实57-71
- 第一节 巷语乌衣:明代的金陵王气与南都悠游57-61
- 一、金陵王气:“乌衣巷”对大明盛世的呼应57-59
- 二、南都悠游:“乌衣巷”对都市生活的参与59-61
- 第二节 生命离乱:明末清初士人与遗民笔下的“乌衣巷”61-71
- 一、大厦将倾:明末士人的悲痛与绝望62-65
- 二、血碧江南:复明志士的孤心与凄哀65-71
- 第五章 “乌衣巷”文学史中的二柄与交错71-88
- 第一节 “乌衣巷”文学史中的“二柄”71-82
- 一、门第胜景:世人追慕与“乌衣巷”71-75
- 二、乌衣之国:神话建构与“乌衣巷”75-78
- 三、枝盛本衰:对“乌衣巷”的质疑与解构78-82
- 第二节 相间交错:“乌衣巷”与金陵抒情传统的建构82-88
- 一、乌衣巷与朱雀桥:从并举看金陵抒情传统中的怀古浩叹与都市生活82-84
- 二、乌衣巷与白鹭洲:从对举与并举看金陵抒情传统的结构理路84-88
- 结语88-91
- 参考文献91-101
- 后记101-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柏林;;走进乌衣巷[J];文史天地;2006年11期
2 陆华军;;乌衣巷[J];岁月(燕赵诗刊);2006年Z1期
3 高安宁;沈忱;;乌衣巷[J];歌迷大世界(江南音乐);2007年01期
4 陆华军;;乌衣巷(五首)[J];诗林;2007年02期
5 刘禹锡;;乌衣巷[J];时代英语(高一);2009年05期
6 孙红莺;;乌衣巷的时光[J];词刊;2010年05期
7 胡传经;;乌衣巷[J];词刊;2010年11期
8 葛玄;;乌衣巷[J];词刊;2011年02期
9 朱君;;乌衣巷[J];青年文学;1996年04期
10 庄筱玲;;悲欣交集的凭吊——《乌衣巷》的一种解读[J];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金铭;;做大做强陕菜要从一店一菜做起[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0一一年)[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国安;探访金陵乌衣巷[N];人民政协报;2000年
2 王国安;乌衣巷——秦淮文化的缩影[N];市场报;2000年
3 卫齐;没有文化味道的小区是乏味的[N];中国商报;2003年
4 ;十佳老地名,品味六种不同风格的南京[N];南京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郑轶;青奥会,讲述青春的故事[N];人民日报;2014年
6 薛冰;旧街新路话沧桑[N];南京日报;2007年
7 重庆市石柱县西沱中学校 罗继琼;让历史课堂诗意盎然[N];学知报;2011年
8 海梦;初放蓓蕾分外香[N];山西日报;2006年
9 省政协委员、淮安市政协副主席 荀德麟;美好江苏赋[N];新华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瞿子栋;乌衣巷文学史研究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09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09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