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汉魏六朝七夕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17:02

  本文关键词:汉魏六朝七夕文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汉魏六朝 七夕文学 七月七日 牛郎织女 文化意蕴


【摘要】:牛郎织女故事和七夕节日的融合,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具文化特色的七夕文学。二者的结合,不仅为七夕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彼此的发展演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汉魏六朝时期的七夕文学,既包括七夕诗歌,也包括七夕文赋。汉魏六朝是七夕文学初步发展的时期,作品数量较少,创作形式单一,但其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文学意蕴。本论文首先对牛郎织女故事和七夕节日进行文化溯源,继而从汉魏六朝七夕文学的情感主题的发展流变、文本、文化意蕴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本论文的结构与内容如下:绪论部分概述了汉魏六朝七夕文学的重要地位,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进行文化溯源。本章首先对牛郎织女故事和七夕节日进行溯源,然后对二者的结合进行文化阐释。第二章主要梳理汉魏六朝七夕文学情感主题的发展演变。本章以时代为序,首先分析了汉晋时期七夕文学情感主题的演变,接着分析了南北朝时期七夕文学情感主题的演变。第三章主要是对汉魏六朝七夕文学进行文本解读,分别对七夕文学中的意象、织女原型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汉魏六朝七夕文学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本章首先分析了汉魏六朝七夕文学中所吸纳的民俗,探析了汉魏六朝女性的生存状况和乞巧心理,继而分析了汉魏六朝七夕文学所折射出的深厚的男权意识。
【关键词】:汉魏六朝 七夕文学 七月七日 牛郎织女 文化意蕴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绪论11-16
  •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回顾11-14
  • 二、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14-16
  • 第一章 七夕溯源16-27
  • 第一节 牛郎织女故事溯源16-18
  • 一、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产生16-17
  • 二、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发展与定型17-18
  • 第二节 七夕节俗溯源18-22
  • 一、曝衣晒书19-20
  • 二、制药养生20
  • 三、穿针乞巧 拜祀牛女乞愿乞子乞福20-22
  • 第三节 牛郎织女故事与七夕节日的融合22-27
  • 第二章 汉魏六朝七夕文学情感主题的发展演变27-42
  • 第一节 汉晋时期:相思怨别的悲苦和自我苦闷的寄寓27-34
  • 一、汉魏:相思怨别情感的流露27-30
  • 二、两晋:传统主旨的继承和自我苦闷的寄寓30-34
  •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悲愁情感的低徊和艳情成份的增加34-42
  • 一、宋齐:悲愁情感的低徊35-37
  • 二、梁陈:由传统的悲愁情感向艳情娱乐转变37-42
  • 第三章 汉魏六朝七夕文学的文本解读42-57
  • 第一节 汉魏六朝七夕文学中的意象分析42-51
  • 一、月意象42-44
  • 二、秋意象44-48
  • 三、河汉意象48-51
  • 第二节 汉魏六朝七夕文学中的织女原型解读51-57
  • 一、高唐神女与洛神的形象51-53
  • 二、高唐神女和洛神形象地升华与转移53-54
  • 三、七夕文学中的织女形象——高唐神女与洛神的原型再现54-57
  • 第四章 汉魏六朝七夕文学的文化意蕴57-71
  • 第一节 汉魏六朝七夕文学中的民俗阐释57-62
  • 一、七夕传说的描写57-60
  • 二、七夕以外的其他传说60-62
  • 第二节 汉魏六朝女性生存状况与乞巧心理62-67
  • 一、汉魏六朝女性生存状况62-64
  • 二、女性乞巧心理64-67
  • 第三节 汉魏六朝七夕文学中的男权意识67-71
  • 结语71-72
  • 参考文献72-75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75-76
  • 后记76-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艳平;;汉魏六朝隐语文学的类型[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孙艳平;;汉魏六朝隐语文学溯源论[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田月丽;;汉魏六朝女作家及其作品概观[J];文教资料;2012年18期

4 郭建勋;论汉魏六朝“神女——美女”系列辞赋的象征性[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靳青万;汉魏六朝女性赋述论[J];中州学刊;2002年03期

6 赵革萍;汉魏六朝以哀为美的悲怨文学[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年01期

7 陈恩维;;论汉魏六朝拟作的创造性[J];求索;2006年06期

8 周尚义;;建构多维 领新赋海——评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孙鹏;;汉魏六朝音乐赋命名、分类及范畴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史素昭;;试论唐代碑志对汉魏六朝碑志的发展与超越[J];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雪梅;;汉魏六朝时期道教谪仙案例的考查[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成国;汉魏六朝官吏治巫论析[N];光明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陈东升 本报见习记者 王春 本报通讯员 杨夏;疯狂盗掘汉魏六朝古墓25座[N];法制日报;2012年

3 陈允吉;李贺与汉魏六朝乐府[N];光明日报;2003年

4 林大志;延展视野 深化研究[N];光明日报;2005年

5 国家图书馆《文献》季刊常务副主编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张廷银;寓广博于精审之中[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恩维;论汉魏六朝之拟作[D];苏州大学;2005年

2 蔡爱芳;汉魏六朝拟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庄新霞;汉魏六朝女性著述考论[D];山东大学;2007年

5 徐可超;汉魏六朝诙谐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华;汉魏六朝宴饮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玲娣;汉魏六朝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崔炼农;汉魏六朝乐府辞乐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宁宁(Jia Nningning);汉魏六朝“拟作闺音”诗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黄艳华;汉魏六朝杂史(辑本)文献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杨梅;汉魏六朝七夕文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徐海晓;汉魏六朝赋序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南宝新;汉魏六朝京都赋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6 赵燕;汉魏六朝临终文试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虹丹;汉魏六朝亲情诗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8 高永丰;汉魏六朝交友论文章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王玉楼;汉魏六朝孝子传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黄雅京;汉魏六朝器物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35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35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a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