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散文与儒学
本文关键词:曾巩散文与儒学
【摘要】:曾巩,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继承、发扬“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以遵循、宣扬儒家思想为显著特色。因受韩愈影响,他毕生重视道德性命之学的探讨与阐发,实际上属于北宋理学的先导;因其关切现实,致力于探讨改良时政的方略,其研究群经,又重视探讨治术。相对于北宋理学宗师而言,又具有注重行政实学的优长。这就是他在北宋学林的独特地位。曾巩于青年时期开始求学求仕,从39岁登科入仕到65岁卒,居官达27年之久。他在任上积极料理政事,关心百姓疾苦,心怀国家天下,创作出的散文作品体现了因时而变的儒学特色。曾巩在文章中反复强调因地制宜、因时适变的重要性,从尧舜之道到适时通变,始终以一种灵活通变的态度来对待儒家思想,使得“万世不易之大法”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晦涩僵化,反而因治政者的达观通变而获得了更为长久的生命力。曾巩是一位深受儒学熏陶的作家,散文创作多以议论文为主,他的议论文以儒家经典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说理严密透彻,布局严谨,层次分明,行文迂曲委婉,发人深省。曾巩并不一味迂阔崇古,他的论学观念正如他的世界观一样,极具辩证色彩,这种辩证性贯穿于他一生的各个方面,一些考据文章也显示出曾巩散文创作的多变性以及他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曾巩的散文创作始终以儒学为旨归,不论是治政原则还是论学观念皆以儒为宗,但他却并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他的整个儒学思想体系是辨正通达的。曾巩在其儒学思想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并进行散文创作,其散文从文章体式到创作主旨,艺术风格,无不现着鲜明的儒学特色。曾巩一生胸怀儒家济世之心,他用古文来阐明儒道,以儒学来匡扶朝纲,因而散文创作关注实际,注重实用。在其创作的七百多篇散文中,文种众多,各体兼备,均体现着切于世用的创作主旨。作为一名醇儒,曾巩对儒道的理解本源于儒家经典,且基本上都以儒家六经为文源,充分体现了其身为儒者求本务实的天然本色,同时在创作上也形成了古雅平正的艺术理念。曾巩思想中各体兼备的文体特征,经世致用的创作主旨以及典雅平正的艺术风格,深刻影响并指导着他的散文创作实践。而他的散文创作实践,又从各个方面印证和完善了其儒学思想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曾巩 散文 儒学 经世致用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6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6
- 绪论6-11
- 第一章 曾巩散文创作的儒学渊源11-24
- 第一节 振衰起敝的诉求与古文运动的复兴11-15
- 第二节 江西地域文化及家学传统的浸润15-18
- 第三节 欧阳修、王安石等师友的影响18-24
- 第二章 曾巩散文醇正通达的儒学思想24-40
- 第一节 从发轫探索到稳定成熟的创作历程24-28
- 第二节 从特重性道到兼重行政实学28-35
- 第三节 从本经说理到注重实证的论学观念35-40
- 第三章 曾巩的儒学思想与散文创作40-52
- 第一节 各体兼备的文章体式40-44
- 第二节 经世致用的创作主旨44-48
- 第三节 古雅平正的艺术风格48-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6
- 致谢56-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蓉;论新时期散文的三次论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4期
2 曾绍义;散文之真与艺术之美——读张立中的散文[J];当代文坛;2002年04期
3 计红芳;主体化和多样化——香港散文观念的演变[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4 董正宇;也说“学者散文”[J];理论与创作;2003年01期
5 小雅;“左手的缪斯”——李琦的散文世界凝视[J];文艺评论;2003年01期
6 姜宇清;品武华的人物散文[J];写作;2004年13期
7 刘钊;论90年代“女性散文”的概念界定[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梁志林;论恩格斯的散文艺术[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潘正文;20世纪90年代文化生态与散文的艺术发展[J];当代文坛;2005年06期
10 高自双;;浅析几篇“时光散文”的巧思佳构[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必胜;;真情与纯朴的回归——2010年散文创作一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2 李正西;;对中国散文艺术理论“气说”的讨论[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叶公觉;;九十年代散文面面观[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谭家健;;《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5 毛乐耕;;散文美二题[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6 林新;;去尽瑕疵文方美——《散文之散——以李国文为例》及《话说张居正》两文语言辨析[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李振坤;艾光辉;;简论茅盾散文的艺术发展历程[A];茅盾研究论文选集(下册)[C];1983年
8 汪文顶;;日本散文的民族风格及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影响[A];东方丛刊(1993年第2,3辑 总第六辑)[C];1993年
9 阎纲;;《解读李真之死》与“官员写作”[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2)[C];2005年
10 于河生;;登高山观日出,在海上看激浪——丁玲散文的艺术风格[A];丁玲创作独特性面面观——全国首次丁玲创作讨论会专集[C];198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耜;散文生态与全民写作[N];文艺报;2013年
2 马朝阳;校园散文的价值[N];文艺报;2003年
3 柏霆;内蒙古散文六十年[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4 胡娅;武汉评论界呼吁关注“散文汉军”[N];文艺报;2007年
5 记者 李雅萍 通讯员 李竹华 马山;赵处亮荣获“中国百篇散文奖”[N];吕梁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亚男;承德散文:在时代脉搏的跳动中成长[N];承德日报;2011年
7 杨剑龙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德锦 香港岭南大学博士 散文家 散文理论家;真情实感:散文创作的真谛[N];文汇报;2002年
8 王必胜;真情与纯朴的回归[N];人民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高昌;旅游散文要有精品意识[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散文家 朱鸿;散文的文体提纯要彻底[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化晓方;西汉散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啸;京派散文:走向塔尖[D];河南大学;2008年
3 马汉钦;中国形神理论发展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克里;新时期维吾尔散文创作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2 牛加加;杨万里散文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3 符挺;朱自清序跋文体形态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4 蒋美琪;语文教师散文文本解读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岚;父与子,,同与异[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宝;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中学散文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刘翔飞;论抗战时期周作人的文化观[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8 皇锦玲;淡墨诗散文的文体自觉及艺术表现[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田家敏;简Z溕⑽难芯縖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10 严文秀;丰子恺散文接受史研究(1930s-1990s)[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869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86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