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用《诗》现象与春秋时期诗学理论
本文关键词:春秋用《诗》现象与春秋时期诗学理论
【摘要】:春秋时期,诗歌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诗歌的内涵和寓意也更为丰富。《诗》从最初的礼仪仪式中解放出来,被广泛的运用到社会政治与人际交往活动中。一方面,作诗、引诗、诵诗、赋诗、歌诗等用《诗》现象,种类多样、灵活多变。另一方面,在社会礼乐制度的文化背景下,丰富的用《诗》现象又要遵守深层的礼乐制度规范。在维护礼乐系统的基础上,恰当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化用已有诗句,为自己表情达意所用。在春秋时期丰富的用《诗》现象中,自然孕育了诗学理论的萌芽。这一时期,是我国诗学理论不自觉的启蒙时期。因而,这时期的诗学理论具有概括性、片段性与指导性的特点。春秋典籍中,提到的较为重要并且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诗学理论观点主要表现在《左传》与《论语》中。《左传》中提到的“诗以言志”的理论,是“诗言志”观念的明确体现。同时。“歌诗必类”论与“赋诗断章”论又分别从内在规范和外在形式上指导复杂的用《诗》现象。《论语》中提到的诸多理论,体现了儒家学派对于用《诗》现象的感悟和思考。其诗学理论的根本出发点,仍然是对与诗歌社会功能的推崇,意图通过诗歌温和的教化作用,塑造理想的人格,实现社会的统治与和谐。春秋时期,由用《诗》现象及所生发出来的诗学理论萌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正是这些朴素地思考与总结,拉来了我国文学自觉的序幕,使文学逐渐从社会作用中剥离出来,探索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文学性与审美性。
【关键词】:用《诗》现象 礼乐制度 诗学理论 启蒙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4
- 一、用《诗》含义及其性质10-11
- 二、研究现状与成果11-12
-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12-14
- 第一章“《诗》在春秋”:特殊时期的诗学背景14-34
- 一、春秋时期的用诗现象14-24
- (一)类型多样,方式多变16-22
- (二)形式灵活,为我所用22-23
- (三)版本相对统一,全面接受23-24
- 二、礼正乐和的文化背景24-34
- (一)礼乐制度是周代统治的基础24-25
- (二)礼乐制度对于春秋时期的持续影响25-28
- (三)《诗》在礼乐制度中的重要作用28-29
- (四)礼乐教化对春秋用《诗》的指导29-34
- 第二章“典中诗论”:春秋典籍中所提到的诗学理论34-51
- 一、《左传》中涉及的诗学理论34-43
- (一)“诗以言志”34-37
- (二)“歌诗必类”37-39
- (三)“赋诗断章”39-43
- 二、《论语》中所涉及的诗歌理论43-51
- (一)“推崇二《南》”——以其指导个人修养之过程43-45
- (二)“兴、观、群、怨”——《诗》社会功能的集中表现45-48
- (三)“思无邪”——对于理想道德观念的追求48-49
- (四)“温柔敦厚”——诗歌教化的理想境界49-51
- 第三章“春秋启蒙”:诗学观念启发下的文学自觉51-57
- 一、“言志”与“缘情”并重51-54
- (一)“诗言志”之建构51-52
- (二)“缘情”之文学自觉的突出表现52-54
- 二、“诗可以兴”与“含蓄委婉”的审美风格54-55
- 三、“思无邪”之教化功能的持续影响55-57
- 结论57-59
- 注释59-62
- 参考文献62-64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64-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学东;性灵出万象 风骨超常伦——论唐代性灵诗学理论[J];云梦学刊;2005年06期
2 张秋红;;传承与开拓——简论方东树的诗学理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任晓燕;;马利坦诗学理论中的艺术评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欧造杰;;论艾略特诗学理论产生的背景[J];河池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侯运华;;论梁启超诗学理论与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胡安奇;;狂欢化诗学理论的后现代分析及当下关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李沐丁;;论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15期
8 任先大;“兴趣”与“张力”——试比较严羽诗学理论与英美新批评(之四)[J];云梦学刊;2001年04期
9 段建军;;身体的狂欢——巴赫金诗学理论的人学视野[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申元初;教化与审美──也谈《论语》的诗学理论[J];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开晋;;屠岸对诗学理论的贡献[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谭桂林;;论郑敏的诗学理论及其批评[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3 查洪德;;关于方回诗论的“一视三宗说”[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丁国成;论趣辨味赏诗词[N];湖北日报;2003年
2 罗先友;闻一多留给今天的思考[N];光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文师华;金元诗学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磊;朱彝尊诗学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泱荟;托·斯·艾略特诗学理论在中国新时期的接受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2 孙薇;赵瑞蕻诗学理论与西方浪漫主义[D];苏州大学;2013年
3 萨如拉;巴.布林贝赫诗学理论思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彪;陆时雍诗学理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5 任晓燕;从隐形之诗到显形艺术——论马利坦诗学理论中的诗和艺术[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丽曼;朱光潜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周信敏;郑玄诗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8 尹斯琪;春秋用《诗》现象与春秋时期诗学理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9 徐亚洲;庞德诗学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10 王璐;郑玄诗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58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758176.html